最近看到蔡康永在節目中的一段話,引發了一些思考。


在人潮擁擠的車上,當孩子大聲哭鬧,路人總是將目光投向孩子的家長,彷彿在無聲地要求家長「管好」孩子。這種場景似乎成了一種默認的社會期待。


在另一個例子中,一位台灣媽媽在日本的電車上努力制止孩子玩扶手,最終她無奈地放棄,並在社群上吐露自己的無力感。結果,這段畫面被截圖、轉發,有人評論:「不會養,就不要生」。


為什麼孩子應該要乖、要服從?其實,很多時候,這並不是因為孩子有錯,而是家長無法承受來自社會的壓力和期待。在華人文化中,「乖」和「服從」往往與家長的責任感緊密相連。但真正需要的是,幫助家長梳理自己的教養風格,學會如何在社會期待和個人價值觀之間劃清界線。畢竟,作為個體,我們都在試圖應對外界的標籤與期待。或許,我們應該重新思考,孩子是否真的必須「乖」?而社會是否能給予家長更多的理解與包容?

加入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