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與一位少年進行輔導後,我與輔導主任如往常般交流。他語重心長地問我:「你輔導了多少個少年?這些孩子不好帶吧?」。
在我的工作經驗裡,現代社會對青少年社工的期待,往往是讓我們擔任解決「偏差行為」的專家。對於上一代來說,這似乎更像是少年管訓隊的職責。但問題在於,當一個人的行為與社會規範不一致時,常常會被扣上一個「偏差」的帽子。這頂帽子不僅能幫掌權者維持權力,甚至是可以合理地推卸責任,讓我們不需要看見少年背後的需求。
此外,社會甚至將某些職業與「偏差行為」掛鉤,進一步將這些行為等同於犯罪。當青少年的行為不符合掌握話語權者的期待時,「偏差行為」這個標籤便迅速被加上去,這不僅定義了他們的行為,也剝奪了他們在人生中發展創造力的機會。
因此,我的介入並非帶著成人的期待,而是致力於理解和陪伴少年,看見青少年的需求與讓青少年看見自己身上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