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次的雙週報,探討了台灣 PMI、美國 11 月 CPI 與非農的狀況,以下是幾個重點:
一、台灣 PMI
1. 台灣 11 月製造業 PMI:50 → 51.4%,且領先指標的新訂單(51.9 → 55.5)、未完成訂單(44.3 → 49.3)皆大幅增長,生產指數也上升了 4 個百分點(50.5 → 54.5),這些都是樂觀的訊號。
2. 原物料存貨增加,而客戶存貨下降,但兩者仍低於 50% 的榮枯線,且趨勢已經超過 20 個月。所以這種情況代表雖然企業端確實在順利去化庫存,且開始補貨,但整體非常保守,目前還是採取「精實庫存」策略。
3. 新增出口訂單較上月緩步增加,但仍低於榮枯線(46.8 → 48.9)也可以推測目前的內需市場表現優於外銷市場,所以雖然外銷有所改善,但整體訂單成長主要來自內需推動。
二、美國 CPI
1. 美國 11 月 CPI 年增 2.7%、月增0.3%,年增出現加速的趨勢,同時月增也較前四個月的 0.2% 有所增加。整體來說內容符合市場預期。
2. 如果看到年增細項,可以發現扮演升溫的主要是食品與休閒娛樂兩塊。
(1) 先看食品端,如果看到細項,可以發現就如同過去預測的:由於在家用餐跟外食兩者的通膨年增差異落差極大(1.6% vs. 3.6%),在家用餐出現升溫的狀況,月增率來到了 0.5%。這也帶動了整個食品端的月增也來到了 0.38%,較上月出現了明顯升溫的趨勢。
(2) 回顧過去解析的 Walmart 法說中,也有提到本季他們的食品雜貨(Grocery)有中個位數成長,銷售量更達四年來最高,主要由乾貨類(例如泡麵、罐頭、麥片等耐保存食品)帶動,驗證了 food at home 的回升。
3. 如果看到另一塊休閒娛樂的話,其實商品的部分仍下跌了 1.5%,而服務則是上升了 3.5%,顯示這一端仍由服務驅動。
4. 至於通膨計算上佔比最高的租金部分(佔月增幅度近 40%),本月的月增僅有 0.2%,為 2021 年 7 月以來最小漲幅,也是一個正向的指標。
5. 整體來說雖然核心通膨受到住房與食品的推動仍然持續,但住房成本增速放緩,所以住房端的趨勢看來不再是問題,主要是食品端的通膨仍然僵固,除此之外的整體商品價格也相對穩定,服務業通膨雖持續但也得到控制。
三、非農就業人數
1. 美國 11 月非農就業為 22.7 萬人,優於市場預期的 22 萬人,同時失業率則是從 10 月的 4.1% 小幅上升至 4.2%。
2. 勞工部也同時上修了前兩個月的數據:9月從 22.3 萬上修至 25.5 萬;10 月從 1.2 萬上修至 3.6萬,讓最近三個月平均新增就業17.3萬個,雖然低於過去12個月平均的 18.6 萬,但考量上個月的偏差後,仍維持在合理水平。
3. 往細分來看,運輸設備製造(Transportation equipment manufacturing)的反彈,也反映了受到上個月罷工影響的工人回歸。
4. 受到颶風影響最嚴重的休閒和餐飲業,本月也新增 5.3 萬人,高於過去12個月平均的 2.1 萬。
5. 值得注意的是,零售業失去2.8萬個工作,重災區在一般商品零售商(-15,000,),而在普遍下降中少數的亮點為汽車零組件與電子產品。
6. 如果看到薪資增速,平均時薪年增 4%,市場預期為 3.9%,而月增為 0.4%,市場預期為為 0.3%,顯示這一端的薪資通膨對整體降溫來說尚有一定壓力。
其他付費內容歡迎訂閱專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