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atar-avatar
sanli chen
發佈於語文天地

http://www.book853.com/show.aspx?id=87&cid=160&page=7

  六祖惠能大師從五祖弘忍門下得到傳承之後,到了廣州法性寺,見到兩位和尚對著寺前的旗子在爭論,一個和尚說:「你看旗子在動。」另一個說:「是風在動。」惠能說:「你們兩個都錯了,既不是風在動,也不是幡在動,是你們的心在動。」兩個和尚被點破,非常拜服。

  當時惠能已經開悟,和一般人有不同的看法。一般人是從外境的現象著眼,透過主觀形成因人而異的判斷。外在的環境如果沒有主觀的人去觀察它、體驗它,它是毫無意義的。一旦通過人的觀察、體驗和認識,就失去了客觀事實的標準。因為每個人內心的反應都會因時、因地、因他自己內心的情況而有所不同,所以兩個和尚看到幡在動就會有兩種不同的想法。這兩種想法都是錯的,最正確的答案是他們兩人的心在動。  
  從這個事實來看,人間所謂是非、好壞、優劣、善惡等等判斷,並沒有一定的客觀標準,都是因時、因地、因主觀想法而有所不同。所以叫作虛妄,不是真實,既非真實就不要執著。唯有對一切現象不起執著,才不會生起愛憎等等煩惱心,那就是自在的人。是不是可能做到幡不動、風不動、心也不動呢?其實沒有必要。有風的話幡一定會動,只要自己的心不隨著環境而亂動,不要被環境牽著鼻子走,不用主觀的自我意識來觀察、衡量、判斷,這是比較妥當的,也比較不會產生矛盾和衝突。很多人只因多管閒事而煩惱不已,其實只要心不受環境所動,不離智慧和慈悲兩個標準,就不會有煩惱了。因此,我們普通人也可以練習不受威脅利誘,不為聲色所動,這也就是人間的智者和勇者。

https://books.masterhsingyun.org/ArticleDetail/artcle5998

惠能大師在五祖弘忍處得到衣缽之後,五祖要惠能到其他地方去避難,以免遭嫉妒他的人陷害,五祖還親自送惠能一程。兩人來到一條小河前,看到旁邊有一艘小船,五祖弘忍轉頭對弟子惠能說:「讓我帶你乘船,渡你過去。」惠能非常尊敬地對老師說:「迷時師度,悟時自度。」意思是說要找回自己,就要靠自己。
後來惠能大師在獵人隊中隱居了十六年,磨鍊心性,等待機緣成熟。十六年後,惠能大師離開獵人隊,踏上弘法教化之路。有一天,途經廣州法性寺,看到兩位出家人對著一面幢幡,面紅耳赤地爭論不休。惠能上前一聽,原來二人是在爭論幢幡所以會飄動的原因。其中一人說:「如果沒有風,幢幡怎麼會自己動呢?所以是風在動。」另一個人則說:「幢幡若沒有飄動,又怎麼知道風在吹動呢?所以應該是幢幡在動。」兩人各執一詞,互不相讓,惠能於是對他們開示:「二位請不用爭論,其實不是風動,也不是幡動,而是二位仁者的心在動啊!」
從這則公案可以看出禪師們對外境的觀點,完全是反求自心,而非滯留在事物的表相上。現象只是片面的存在,種種事相上的分別,完全是因為我們的起心動念。所謂「心靜則萬物莫不自得,心動則事相差別現前」,因此要達到動靜一如的境界,其關鍵就在於吾人的心是否已經去除差別妄想?是否能夠體會禪心?是否能夠證得涅槃寂靜?

http://www.gayamagazine.org/article/detail/3286

[生命意境學] [禪門省思] 迷時師度,悟了自度

惠能言:「請和尚坐,弟子合搖艣。」祖云:「合是吾渡汝。」惠能云:「迷時師度,悟了自度;度名雖一,用處不同。惠能生在邊方,語音不正,蒙師傳法,今已得悟,只合自性自度。」 先前惠能在寺裡做苦役,離開時,雖然心地已經開悟,但又是不同階段的艱苦的考驗。惠能當時還沒有圓頂,還沒有正式受出家的戒律,他以一個在家行者的身分得到法的傳承,他還要再醞釀、再修法,除了自度,解決自己的事以外,還要解決眾生的事。 所以同樣一個「度」字,度自己是「度」,解決眾生的苦迫也是「度」,這是一語雙關。學佛法要從經文字中,將義理、知識,轉化成為智慧;將自己所轉化的智慧,再轉化成眾人能夠應機的法門。在這樣的「轉」的過程,含藏了多少慈悲與願力,這就叫「轉法輪」。 五祖慈悲,親自送惠能到江邊,還說:「應該由我幫你搖槳!」惠能說:「三更半夜的,由我自己划槳!」這一對師徒是無限的慈愛及無限的恭敬,恭敬的背後是「度」,所以是「迷時師度,悟了自度!」 要出江口,五祖還說:「你不要太早出來弘法,要有一段醞釀期,找到相應的因緣。」「度」,也需要相應的因緣,有時候是師徒之間,有時候是法的因緣已經要轉向了! 感動於他們之間的對話,同時也感動於他們的精進接力。惠能儘管得度了,還是這麼地精進;五祖儘管已經得到優秀的學生來承擔法的弘傳,接下了他的棒子,五祖還是這麼地精進。這就是佛門的修持與傳承——接力賽跑般一棒一棒相續不斷。


avatar-img
加入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