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過去歷史看當下的烏克蘭
烏克蘭在俄羅斯入侵後,能夠持續作戰至今,關鍵因素並不僅是本國軍隊的頑強抵抗,更在於來自美國與歐盟的大規模軍事與經濟援助。
這種依賴盟友維持戰爭的情況在歷史上並不罕見,然而,對比過去不少類似烏克蘭的小國,由於盟友支援不足或地緣政治環境不利,最終迅速崩潰。
波蘭(1939):盟友承諾未能兌現
二戰初期,波蘭在納粹德國與蘇聯的夾擊下,雖然獲得英法的支持承諾,但兩國僅象徵性地對德國宣戰,實際上未提供任何軍事援助。在缺乏盟軍干預的情況下,波蘭軍隊在不到一個月內被擊潰,政府流亡海外,國家陷入長達數年的分裂與佔領。波蘭的敗亡不僅來自於敵人的強大,也與盟友支援的遲滯與不作為息息相關。
捷克斯洛伐克(1938-1939):被盟友拋棄的犧牲品
捷克斯洛伐克在1938年面對德國的威脅,原希望獲得英法的軍事支持,但英法在慕尼黑會議上選擇綏靖政策,要求捷克讓出蘇台德地區。儘管捷克擁有當時歐洲最堅固的防禦工事之一,但在失去關鍵領土後,國家戰略態勢徹底崩潰,最終於1939年3月在無戰鬥情況下被納粹併吞。這是典型的「盟友選擇犧牲小國」的案例,也顯示出國際承諾的脆弱性。
芬蘭(1939-1940):孤立無援的頑抗
冬季戰爭期間,芬蘭面對蘇聯的全面入侵,雖然展現了極高的戰術靈活性,成功重創蘇軍,但由於國力懸殊,仍難以持久作戰。瑞典提供了少量軍援與志願兵,英法雖曾承諾介入,但因戰略考量遲遲未行動,芬蘭終究在三個多月後被迫割讓領土,以換取戰爭的停火。這場戰爭顯示出,一個小國即使戰術優勢明顯,若沒有強大盟友介入,最終仍難逃現實的戰略困境。
挪威(1940):援軍來得太遲
納粹德國入侵挪威時,英法雖然派遣援軍,但行動遲緩,無法阻止德軍快速奪取關鍵港口與首都,最終在短短兩個月內,挪威全境淪陷。這場戰役再次印證,盟友的援助若未能及時發揮作用,小國的戰爭往往只能以失敗告終。
烏克蘭的不同與相似之處
與上述案例相比,烏克蘭的處境與波蘭、捷克等國類似,都面對實力強大的侵略者,且自身經濟與軍事力量遠不及敵方。然而,烏克蘭至今仍未崩潰,與西方援助的即時性與規模有直接關聯。
烏克蘭的優勢在於北約國家採取更積極的支援模式,提供數百億美元的武器與情報支援,使其能夠在戰爭初期成功阻擋俄羅斯的閃電戰,並進一步轉入消耗戰階段。相比之下,二戰期間的波蘭與捷克並未能獲得如此規模的國際軍事援助。
然而,烏克蘭的風險仍然來自於盟友支持的持續性。戰爭拖延至今,西方國家內部已開始出現援助疲乏,美國內部政治變動(如川普回歸後政策的各種變動的)可能導致軍援減少,而2025年3月川普就宣布停止援助烏克蘭。
而歐盟的經濟負擔也開始讓部分國家對持續支援產生疑慮。若未來盟友支援減弱,烏克蘭仍可能面臨戰局逆轉的風險,甚至投降,澤連斯基流亡,烏克蘭變成俄羅斯控制下的附庸國。
烏克蘭若淪陷,對誰有好處? 我看對俄羅斯才是最大受益方,而現在還有美國支持俄羅斯的立場,這真的才是反常識。
歐洲各國遲疑擺出堅定的姿態,一如2.24英國前首相Boris Johnson的演說曾說過的,若不堅定表態支持烏克蘭,俄羅斯的野心就會持續擴大,盟友的態度是關鍵的,為什麼各國都不積極表態呢?
好在228事件後,歐洲各國立刻表態堅定支持烏克蘭,但是若後續沒有積極的介入,只怕會重演二戰時期上述歐洲小國的歷史。
烏克蘭的戰爭,是一場考驗全球地緣政治格局的試煉。
要烏克蘭投降並不是不可能,澤連斯基只要宣布戰敗就好,但這將會引發巨大的骨牌效應,意味著歐洲的軟弱是俄羅斯可以覬覦的肥肉,入侵烏克蘭也可能就是第三次世界大戰的序幕。一如納粹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和波蘭那樣,揭開歐戰的序幕。
目前的狀況讓人不安。
意味著,誰有軍事和經濟力量,誰就可以侵吞蠶食鄰國的弱小,哪怕要簽下割地賠款的條約也都視為合理。
若各國在此刻不覺醒積極防衛自己,變成鋼鐵豪豬,只怕也難抵禦大規模入侵帶來的混亂。
烏克蘭人若倒下,歐洲波羅的海三國、芬蘭、波蘭等都會成為下一個受威脅的地區。
亞洲的話,台灣、菲律賓、越南、南韓、日本也都會捲入升高的地區武裝衝突中,屆時可不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