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傳統聲樂強調的「氣」與「共鳴」,還是較科學化的「聲帶閉合」與「拉長」,實際在學習時,總覺得沒那麼科學,反而帶點難以言喻的神秘感。
這很大程度上與「看得見」和「看不見」有關。聲音是由許多我們無法直接看到的肌肉與器官共同運作產生的,例如聲帶的閉合、舌根的動作、咽部空間的變化,甚至會厭的開合。學習時,我們能看到的,往往只有臉部表情,但真正影響聲音的核心動作卻都藏在內部。這就導致了老師講得很清楚,學生卻還是感覺模糊,因為這些感受難以直觀看見。
再加上,聲音的變化極為細膩。只要肌肉的張力、位置或空間稍微不同,發出的聲音就會有變化。這種精細的控制讓發聲更像是一門「感覺的藝術」,而不是單純的機械動作。就像棒球投手投球,即使練習了成千上萬次,每次的球路與控球仍可能有所不同。而發聲更是如此,因為我們控制的肌肉比手臂的動作還要細微且難以察覺。
因此,聲音訓練中常會用到各種想像、情緒引導或呼吸放鬆的方法來幫助學習。這些方法並非絕對的因果關係,而是幫助不同人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方式。這種因人而異的學習過程,也讓聲音訓練帶著些許「玄學」的色彩。
除此之外,老師的經驗與教學方式,也深深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成效。優秀的聲音老師不僅需要了解發聲的機制,還要能夠因材施教,根據學生的聲音特質與學習狀態調整教學方法。而老師本身對聲音的探索與進步,更是影響教學效果的關鍵。許多老師的教學經驗,來自於自身「打怪破關」的過程——親自經歷聲音的突破,才能更理解學習者可能遇到的困難,並提供有效的引導。
理解這些因素後,我們反而能更自在地接受學習的過程,專注在自己的感受與變化,而不是拘泥於單一的理論或方法。發聲,不只是科學,也是藝術,更是一場充滿探索與成長的旅程。
~~~~~~~
視訊團體班~好聲音:打造耐久、高效、具影響力的專業嗓音
課程詳情~ https://pse.is/583cx5
~~~~~~~
視訊個人課
量聲訂製自己需要的發聲課程
~~~~~~~
或想跟河西羊老師聊聊自己的需要,請私訊,加入後請按下”聊天”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