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0日,台灣中部知名口罩大廠「宏瑋醫材」驚傳跳票,欠債數億元,企業營運全面停擺,這家曾經在疫情高峰時期每日生產超過100萬片醫療口罩的領導品牌,竟在後疫情時代黯然倒閉,引發業界震撼。宏瑋的倒閉不僅象徵台灣口罩產業的經營困境,也反映出政府防疫政策與市場機制失衡所導致的長期結構問題。
台灣口罩工廠的集體困境:產能過剩與需求崩跌
疫情期間,台灣政府大量補助、協助業者投入口罩產線,建立所謂「國家隊」,迅速提升本土生產力。2020年至2021年間,口罩日產量從數百萬片飆升至2,000萬片以上。然而,隨著疫情趨緩、國際進口解禁,加上民眾配戴意願大幅下降,口罩需求急速崩跌,導致產能過剩。
宏瑋醫材的案例正是一種「疫情紅利消失後,無法轉型」的縮影。高昂的固定成本與庫存壓力,加上市場價格競爭激烈,許多工廠為搶佔通路,壓低價格至貼近成本,甚至虧損販售,最終無法支撐營運,導致財務危機。
政策失衡:口罩國家隊退場,市場自主難敵外來低價
疫情期間,政府實施徵用、保價機制,穩定了本土業者收益。然而,自徵用制度結束後,市場完全開放,面對中國、越南等低價進口品競爭,台灣製口罩因製程、原料成本較高,難以在價格上抗衡。同時,政府未能有效整合口罩作為長期「戰備物資」的策略,導致本土廠商缺乏穩定需求支撐,陷入生存困境。
解方之一:政府戰略性採購與口罩儲備制度
宏瑋的倒閉是一記警鐘,提醒政府與社會:防疫物資的本土產業若任其凋零,下一次疫情來臨時,台灣恐再次面臨物資短缺與國際搶貨的窘境。因此,我們應倡議政府建立「醫療口罩戰備儲備制度」,以國安層級看待本土口罩產業,並實施以下措施:
1. 固定年採購制:由政府向本土業者固定採購一定數量口罩,納入儲備體系,並設置合理採購價格,保障產業基本營運。
2. 彈性徵用機制:疫情或突發災難發生時,啟動快速徵用、擴產,維持廠商產能與人員技術。
3. ESG政策加值:鼓勵使用本土製口罩作為「永續防疫」標章產品,提供企業採購誘因。
鼓勵轉型:醫材多元化與出口導向
除了政府角色,廠商亦需自助。建議本土口罩工廠拓展產品線,進軍其他醫療耗材領域(如手套、紗布、消毒用品等),分散風險。同時,透過政府協助取得國際認證,進軍海外醫療市場,轉守為攻。
結語:戰備不是選項,而是必要
宏瑋醫材的倒閉並非單一事件,而是台灣醫療口罩產業危機的縮影。口罩不僅是防疫用品,更是國安戰略物資。台灣政府若能制定長期戰備儲備政策,整合本土產業鏈,方能在下一次疫情來臨前,確保國人健康與社會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