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〇年代的童年生活充滿了純樸與樂趣,儘管那個年代的資訊來源有限,僅靠三台電視公司或報紙獲取消息,但這樣的環境卻讓孩子們擁有豐富的想像力與創造力。那時候的遊戲全靠自己動手製作,竹手槍和彈弓是經典的玩具,製作完成後,還能和三五好友一起對戰。此外,還有許多團體遊戲,如木頭人、過五關、跳房子、跳橡皮筋、玩泥巴、紅綠燈、騎馬打戰等,這些遊戲不僅不花錢,還教會孩子們如何廢物利用。這種樂趣是現代小朋友難以體會的,因為如今的孩子多半沉浸在3C產品與電玩遊戲之中。
回想起童年,當時住在台北市,那時的城市沒有現在這麼多高樓大廈,多半是三層樓的小房子或日式建築(如眷村),四周有許多空地可供奔跑玩耍。每天母親下班後,總是忙著找我們三姐弟,而我們總是趁她轉身放熱水時又溜了出去。母親找到我們後,迎接我們的通常是一頓滕條教訓。記得有一次,我和鄰居的大哥哥們爬上水泥管玩泥巴,把泥巴捏成四方形,中間壓出凹槽後比賽丟在地上,看誰的泥巴能破出最大的洞。大哥哥們似乎總讓著我,我的泥巴總是破出最大的洞,贏了比賽後,我總是興奮地跳起來歡呼。
那時候,只要有玩伴聚集的地方,就一定能找到我。我們會根據大家的提議選擇遊戲,有人提議跳橡皮筋,有人提議騎馬打戰,也有人提議玩過五關……大家總是玩得不亦樂乎,常常忘了時間,直到媽媽喊我們回家吃飯才依依不捨地結束遊戲。這些童年的趣事怎麼說也說不完,它們成為我最珍貴的回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