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atar-avatar
河西羊的養聲坊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每個人的才能,其實可以分成兩種:適應型才能(Adaptive Talents)與舒適型才能(Comfort Talents)。這兩種才能的運作方式截然不同,也深深影響著我們的人生選擇、成就感與心理狀態。


適應型才能是那些在壓力下特別能發揮的能力。例如,有些人面對危機時,頭腦會變得異常清晰,分析能力、決策速度都提升,彷彿壓力是種燃料,讓他們在關鍵時刻發揮超常表現。我自己的經歷就是如此——在 2011 到 2013 年,擔任銀行財富管理的投資研究主管時,每當市場大跌、甚至崩盤,我反而感受到強烈的價值感。那種混亂與壓力,讓我進入一種亢奮又專注的狀態,彷彿整個世界需要我來穩住局勢,這種責任感讓我扛得起重擔,也讓我在當時的領域中發揮得很好。


但這樣的才能,雖然能帶來高成就,卻對身心健康並不友善,或者稱為「病態」更為貼切。因為適應型才能的運作,本質上與壓力、焦慮共存。大腦在這種模式下,會啟動「戰鬥或逃跑」(fight or flight)機制,促使腎上腺素與皮質醇分泌,讓人進入高度警覺的狀態。長期下來,身體會習慣這樣的壓力驅動,而當環境安穩時,反而會感到失落,甚至無法適應。更遑論對心血管、心臟的傷害,以及失眠、淺眠,與容易變成易怒、沮喪,情緒不穩定的心理狀態。


相對地,舒適型才能則是那些需要內在平靜、放鬆才能發揮的能力。以我現在的發聲與歌唱教學為例,當我的狀態平和、內心安定時,聲音就會特別好聽、具有豐富的高頻泛音,講課時的流暢度與感染力也會更強。這種才能並不依賴壓力,而是需要一種穩定的心理狀態來支撐。


然而,問題也隨之而來,因為我的大腦多巴胺系統早年已經「綁定」在適應型才能的運作模式上,也就是說,我的成就感與動力長期以來是由壓力驅動的。當換到舒適型才能時,因為少了壓力刺激,驅動力也相對較弱。我很喜歡教學,但不像在金融市場裡面臨危機時那種高度亢奮的感覺。


於是,這變成了一個有趣的人生議題:如何讓自己在沒有壓力的情況下,也能找到穩定且強烈的動力?


這或許是許多曾經習慣於高壓環境的人會遇到的挑戰。從腦神經學的角度來看,這類人在長期壓力下,腦內的多巴胺系統會對「應對壓力」這件事形成正向回饋迴路,導致當壓力減少時,大腦反而感到不安,甚至缺乏動力。這就像是長期在戰場上的士兵,回到和平生活後,會覺得無所適從。


那麼,該怎麼辦呢?或許答案不是完全放棄適應型才能,而是學習將它與舒適型才能結合。例如,創造一些能帶來挑戰感但不至於過度壓力的目標,或者讓自己逐步適應「沒有壓力也能產生成就感」的模式。透過重新塑造大腦的獎勵機制,讓自己逐漸適應不同的動力來源。

這是一條需要探索的路,但我相信,找到平衡的過程,本身就很有價值。畢竟,人生不只是「適應壓力」或「追求安逸」,而是如何在兩者之間,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節奏。


~~~~~~~

視訊團體班~好聲音:打造耐久、高效、具影響力的專業嗓音  

課程詳情~ https://pse.is/583cx5

~~~~~~~

視訊個人課

量聲訂製自己需要的發聲課程

~~~~~~~

或想跟河西羊老師聊聊自己的需要,請私訊,加入後請按下”聊天”哦!

https://lin.ee/vL89jFP

~~~~~~~

 


❦ 莊小昕-avatar-img
❦ 莊小昕和其他 2 人喜歡這篇
avatar-img
加入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