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由術,又稱祝由十三科,是古代醫術的流派,即「祝說病由」,不需用針灸或藥來治病。
祝由一詞語出《黃帝內經·移精變氣論》,「黃帝問曰:余聞古之治療,惟移精變氣,可祝由而已....」。祝,是指「恭恭敬敬講解說道」,不但給人治病,也給自然萬物(包括中醫所講的神)治病;由,是指疾病產生的緣由或者來由;合起來就是恭敬地運用祝由之法查明病人的病因,即通過藥、咒、法術、心理疏導等方法的相互結合來化解、緩解疾病。祝由療法在中國起源甚早,先秦時期就已很普遍,並在民間一直流行延續數千年。
祝由二字,最早見於醫書《素問》,謂上古之人治病,不用打針服藥,只要移易精神、變換氣質,請人施展祝由之術,即可成功。按現代醫學觀點看待,屬於心理學之心理暗示、催眠部分。 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西漢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中,展現了藥品和方術兩種治療方法,證實「祝由」除運用語言手段「祝」祈禳詛咒時,還伴隨一些其它方法,如符(諱秘字)、唾、噴、禹步、呼氣、替身等。
隋朝醫學教育第一次劃分專科為醫、祝禁、按摩,方術治療被列為三個專業科目之一,其命名包括了祝由和禁咒。
《軒轅碑記醫學祝由十三科》是清代以來流行的祝由書,現存的早期版本之一是道光年間四川全真道中心青城山的「空青洞天藏版」。
文化大革命後,中國道教協會據民國三年(1914年)的石印行本印製了一批供「各觀內流通」的《軒轅碑記醫學祝由十三科》,到1990年此書又收入《藏外道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