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微型機器人,不知道大家首先想到的是什麼?是電影《大英雄天團》的磁力機器人嗎?還是《奈米獵殺》中的奈米機器?相信各位讀者都會想到無機物構成的冰冷機械。不過,來自哈佛大學的Kenichi Iwasaki和他所在Rayshubskiy 實驗室所提出的新概念,可能要顛覆各位讀者想像。針對微型機器人的問題,該團隊提出利用生體與機械結合的概念,也就是所謂的賽博(cyber)。他們提出利用機械誘導生物的方式,來取代製作微型機器人。對此,他們選用果蠅,一種實驗室常用的模式生物作為改造對象。 為了能夠高效率操控果蠅的行為,該團隊嘗試從兩種角度去誘導果蠅完成任務。第一種方式採用傳統的視覺誘導,利用果蠅本身的光運動反應(optomotor response)這是一種天生的條件反射,果蠅會感知視野中移動的圖案,作為移動的參照物。舉例來說,當果蠅收到由左至右移動的圖案時,牠們會傾向右轉來調整移動路徑。 利用這種特性,研究者設計了一種旋轉的藍黑相間風車圖案,並利用投影的方式投影在野生型果蠅的周圍。當圖案順時鐘旋轉時,果蠅就會被誘導右轉;當圖案逆時鐘旋轉,果蠅則會被誘導左轉。利用這個方法,研究團隊成功讓果蠅在他們的指示下,完成各種路徑誘導任務,例如誘導牠們走出Hellow world 字母圖案,完成該任務的準確度甚至高達94%。 當然這種方法並非完全沒有缺陷,在果蠅周邊一直投影誘導顯然不太現實。對此,研究團隊想出了另一種方法來實際操控牠們,那就是光遺傳學(optogenetic ),更準確的說法是用用光遺傳學改造嗅覺。 為了使這些果蠅能夠聞到特定波長的光,研究團隊改造了果蠅的基因,他們利用orco-Gal4系統(一種果蠅常用的基因轉殖系統)將CsDrimson(紅光敏感通道視紫質)、ChR2(藍光敏通道感視紫質)兩種蛋白通道的基因轉入果蠅嗅覺受體神經元(ORNs),使其在觸角上大量表達這些蛋白質。這樣的做法有點類似讓果蠅的鼻子長一個眼睛,不過這個眼睛不會成像,只會在照到紅藍光時,往牠們的大腦輸出食物的香味訊號(誘因)。除了設置好光通道外,研究團隊還要確保果蠅的光通道蛋白表達穩定,他們在果蠅的食物大量添加反式視黃醛。(註:反式視黃醛為視紫質合成原料) 一切都準備好後,研究人員會在果蠅左右觸角上,塗上紅藍兩種不同顏色。這是為了確保用紅光與藍光進行誘導時,觸角的其中一種光通道不會受到另一種的影響(比方說,左側塗藍,就只有藍光會傳遞訊號;右側塗紅,只有紅光傳遞訊號)。和視覺測試類似,研究人員同樣會對果蠅進行相關誘導測試,觀察牠們是否能勝任複雜的路徑。不過不同的是,這次使用光直接誘導牠們轉向,藍光向左,紅光向右。在光遺傳學條件下,果蠅的成功率約為80%。雖然成功率略低於視覺誘導,但勝在好操控,可塑性強。 當然,想要製作一隻超級偵查果蠅,服從命令只能算是基本。研究團隊除了文字描繪外,還設計了多種不同的測試,例如迷宮導航、負重訓練(背負1.1毫克重物)、物體交互訓練(操控果蠅推動10毫克球體)、多果蠅編隊測試。在這些測試下,果蠅都有極佳的可控性與表現。 針對這樣不錯的實驗結果,研究團隊期望未來能讓這些果蠅展現更多潛力,像是震災救援、農作物偵測等。當然研究團隊並不滿足於現狀,他們坦言要投入實際應用,仍要克服許多挑戰。不過,相信在團隊成員與果蠅通力合作下,肯定能為生體機械領域帶來跨時代的革新。 圖(一)果蠅視覺誘導實驗與相關數據,感謝Kenichi Iwasaki分享 圖(二)光遺傳誘導果蠅實驗,感謝Kenichi Iwasaki分享 圖(三)誘導果蠅排出字母實驗,感謝Kenichi Iwasaki分享 圖(四)迷宮測試果蠅的可控性實驗,感謝Kenichi Iwasaki分享 圖(五)果蠅負重實驗,感謝Kenichi Iwasaki分享 圖(六)果蠅移動重物實驗,感謝Kenichi Iwasaki分享 圖(七)多隻果蠅協調訓練實驗,包含陣形與字母書寫,感謝Kenichi Iwasaki分享 作者:Rodrigo 參考資料: Iwasaki, K., Neuhauser, C., Stokes, C., & Rayshubskiy, A. (2025). The Fruit Fly, Drosophila Melanogaster, as a Microrobotics Platform. PNAS, 122(15).
說到微型機器人,不知道大家首先想到的是什麼?是電影《大英雄天團》的磁力機器人嗎?還是《奈米獵殺》中的奈米機器?相信各位讀者都會想到無機物構成的冰冷機械。不過,來自哈佛大學的Kenichi Iwasaki和他所在Rayshubskiy 實驗室所提出的新概念,可能要顛覆各位讀者想像。針對微型機器人的問題,該團隊提出利用生體與機械結合的概念,也就是所謂的賽博(cyber)。他們提出利用機械誘導生物的方式,來取代製作微型機器人。對此,他們選用果蠅,一種實驗室常用的模式生物作為改造對象。 為了能夠高效率操控果蠅的行為,該團隊嘗試從兩種角度去誘導果蠅完成任務。第一種方式採用傳統的視覺誘導,利用果蠅本身的光運動反應(optomotor response)這是一種天生的條件反射,果蠅會感知視野中移動的圖案,作為移動的參照物。舉例來說,當果蠅收到由左至右移動的圖案時,牠們會傾向右轉來調整移動路徑。 利用這種特性,研究者設計了一種旋轉的藍黑相間風車圖案,並利用投影的方式投影在野生型果蠅的周圍。當圖案順時鐘旋轉時,果蠅就會被誘導右轉;當圖案逆時鐘旋轉,果蠅則會被誘導左轉。利用這個方法,研究團隊成功讓果蠅在他們的指示下,完成各種路徑誘導任務,例如誘導牠們走出Hellow world 字母圖案,完成該任務的準確度甚至高達94%。 當然這種方法並非完全沒有缺陷,在果蠅周邊一直投影誘導顯然不太現實。對此,研究團隊想出了另一種方法來實際操控牠們,那就是光遺傳學(optogenetic ),更準確的說法是用用光遺傳學改造嗅覺。 為了使這些果蠅能夠聞到特定波長的光,研究團隊改造了果蠅的基因,他們利用orco-Gal4系統(一種果蠅常用的基因轉殖系統)將CsDrimson(紅光敏感通道視紫質)、ChR2(藍光敏通道感視紫質)兩種蛋白通道的基因轉入果蠅嗅覺受體神經元(ORNs),使其在觸角上大量表達這些蛋白質。這樣的做法有點類似讓果蠅的鼻子長一個眼睛,不過這個眼睛不會成像,只會在照到紅藍光時,往牠們的大腦輸出食物的香味訊號(誘因)。除了設置好光通道外,研究團隊還要確保果蠅的光通道蛋白表達穩定,他們在果蠅的食物大量添加反式視黃醛。(註:反式視黃醛為視紫質合成原料) 一切都準備好後,研究人員會在果蠅左右觸角上,塗上紅藍兩種不同顏色。這是為了確保用紅光與藍光進行誘導時,觸角的其中一種光通道不會受到另一種的影響(比方說,左側塗藍,就只有藍光會傳遞訊號;右側塗紅,只有紅光傳遞訊號)。和視覺測試類似,研究人員同樣會對果蠅進行相關誘導測試,觀察牠們是否能勝任複雜的路徑。不過不同的是,這次使用光直接誘導牠們轉向,藍光向左,紅光向右。在光遺傳學條件下,果蠅的成功率約為80%。雖然成功率略低於視覺誘導,但勝在好操控,可塑性強。 當然,想要製作一隻超級偵查果蠅,服從命令只能算是基本。研究團隊除了文字描繪外,還設計了多種不同的測試,例如迷宮導航、負重訓練(背負1.1毫克重物)、物體交互訓練(操控果蠅推動10毫克球體)、多果蠅編隊測試。在這些測試下,果蠅都有極佳的可控性與表現。 針對這樣不錯的實驗結果,研究團隊期望未來能讓這些果蠅展現更多潛力,像是震災救援、農作物偵測等。當然研究團隊並不滿足於現狀,他們坦言要投入實際應用,仍要克服許多挑戰。不過,相信在團隊成員與果蠅通力合作下,肯定能為生體機械領域帶來跨時代的革新。 圖(一)果蠅視覺誘導實驗與相關數據,感謝Kenichi Iwasaki分享 圖(二)光遺傳誘導果蠅實驗,感謝Kenichi Iwasaki分享 圖(三)誘導果蠅排出字母實驗,感謝Kenichi Iwasaki分享 圖(四)迷宮測試果蠅的可控性實驗,感謝Kenichi Iwasaki分享 圖(五)果蠅負重實驗,感謝Kenichi Iwasaki分享 圖(六)果蠅移動重物實驗,感謝Kenichi Iwasaki分享 圖(七)多隻果蠅協調訓練實驗,包含陣形與字母書寫,感謝Kenichi Iwasaki分享 作者:Rodrigo 參考資料: Iwasaki, K., Neuhauser, C., Stokes, C., & Rayshubskiy, A. (2025). The Fruit Fly, Drosophila Melanogaster, as a Microrobotics Platform. PNAS, 12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