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在粵地順德玕滘這片水田交織、村舍相連的土地上,一名女孩呱呱墜地。她名喚周秀冰,生於武術世家,自幼便顯露出與眾不同的志氣與膽魄。
其父周維登為當地著名武師,技藝高超,德望並舉,門徒遍及嶺南。順德自古習武風氣鼎盛,而周家更是其中翹楚。
秀冰在這樣的家庭氛圍中長大,自小便披甲習拳,舞刀弄槍,耳濡目染之下,終於練就一身過人武藝。
秀冰並非凡俗閨閣女子,她天性剛毅,性情中正,不事脂粉,不慕華服。年少時便已名聲遠播,遠近鄉里無不聞其英名。她常隨父親往來習武場,與諸多壯漢過招,卻無一人能勝。
鄉人言:「周家女兒,勝過男兒!」並非誇言,而是實話。她行動如風,雙刀如電,一出手便如暴雨梨花,迅疾無匹。其技之純熟,力之剛猛,皆令人歎為觀止。
周秀冰年方十七,便成為順德一帶年輕習武者心中的女神,求親者絡繹不絕,皆為門當戶對之家子弟。然而其父周維登卻心存高遠,對這些人一一婉拒,並非輕慢,而是慧眼獨具。
他素與梁文芬交好,見其子梁功藩(字之屏)文質彬彬,學醫有成,談吐不凡,尤其論及國事,慷慨激昂,言語中充滿憂國憂民之志。
周維登大喜,謂曰:「此子有義氣,乃吾女良配也!」遂將愛女許配梁功藩,定下婚約,準備於嘉慶十四年(1809年)完婚。
然而,就在這對璧人即將成婚前。嘉慶十四年七月廿九日(1809年8月26日),海盜張保仔猝然來襲,帶著數百悍匪,自珠江水道而上,直逼順德玕滘。所過之處,燒殺掠奪,民不聊生。當地守備空虛,官兵聞風避走,無人敢敵。
危急關頭,周維登義無反顧,率領鄉勇於林頭渡口設防迎敵。他一馬當先,浴血奮戰,親手斬殺十餘賊眾,氣勢如虹。
秀冰此時正帶領村中婦女隱藏於稻林之中,聞父遭賊兵圍困,心如刀絞,對一同藏匿的義妹楊梅英道:「姊姊善自為之,秀冰救父去也!」
語罷,她果斷披甲束髮,雙刀在手,如旋風般沖入敵陣。彼時太陽尚未偏西,血光已染紅天際。秀冰刀出如龍,身影如燕,所向披靡,賊人避之如瘟。她連斬數賊,血濺長衣。
惡徒見是女子,初時嘲笑,旋即驚懼,轉而蜂擁圍攻。她卻毫無懼色,雙刀舞動之間,猶如霜雪翻飛,斬斷敵喉,裂開敵腹,儼然戰場上不可一世的羅剎女將。
不遠處,海盜首領張保仔騎馬居高臨下,目睹此幕,面色鐵青。原本欲擒她為俘,以作籌碼,惜見其技藝超凡、勇烈難敵,便惱羞成怒,命手下開炮轟擊。
火砲聲震耳欲聾,塵土飛揚間,亂箭齊發如蝗災襲地,密如雨注。秀冰身中數箭,腿部炮傷,卻仍咬牙挺立,將血染雙刃,再斬敵數人。最終,體力不支,身軀轟然倒地,與其父一同壯烈捐軀於林頭渡口。
戰事之後,玕滘村莊慘遭洗劫,房屋化為灰燼,衣財盡失,婦孺被虜,生靈塗炭。哀鴻遍野中,義士血染稻野,忠魂悲歌。值得一提的是,當初受到周秀冰保護的楊梅英後來終究被賊人捕獲,但她義不從賊,罵賊而死,留下英烈之名。
梁功藩聽聞周秀冰死訊,如五雷轟頂,奔赴戰地,尋得未婚妻與岳父遺骸,當場痛哭失聲,誓曰:「吾妻之烈,勝於百夫,雖死猶吾偶也!」遂以婚禮之禮迎葬二人,並立誓終身不娶。
他在二人殉國之地立誓:「若不能為汝建祠立碑,請旌表忠義,吾非人也。」
此後,梁功藩歷二十餘載,為周氏父女奔走陳情,請朝廷追贈哀榮,然朝中無人理會。
甚至,當張保仔最終被招安、受封大官時,周秀冰卻連一紙表章都未得,其忠烈之名幾欲湮沒。這場歷史的不公令人痛心,正義與榮光,在庸吏冷眼中悄然湮滅。
更可歎者,史書多記載周秀冰為「孝女」、「烈女」,強調其為救父而死,卻甚少頌其武藝與戰績,幾將她的英勇淡化為一種封建美德的附庸。
更有甚者,後世對其印象,竟多因梁功藩的「守節終身」之舉,而非其自身剛烈勇武,令人錯將她的英名,寄於「被愛」之虛幻想像中。
但歷史不應如此對待一位真正的女將。周秀冰之勇,不是「為父而戰」的從屬性美德,而是自身主體意志的體現。
她並非誰的附庸、誰的影子,而是一位獨立堅毅的戰士。她有自己的武藝、信念與擇義而戰的勇氣。她不是「守義男子的戀人」,而是「手握雙刀的英烈」。
她的雙刀,當時斬海寇於稻林;她的忠魂,今當銘記於民族史冊。其人其事,至今仍應高懸天日,與歷代忠臣義士並列。
她不是傳統女子的「賢淑」模本,而是女性力量的象徵,是千百年來壓抑女性英勇精神的鐵證挑戰。
在歷史的長河中,許多如周秀冰般的女性被遺忘、被忽視、被粉飾成柔弱的符號,但她們其實曾為江山社稷、為家國黎民捐軀赴死。
她們的名字,不應淹沒在「戀愛神話」或「女德敘事」中,而應當被銘刻在烈士的石碑之上。
今日再讀《靖海氛記》《廣州府志》之記載,仍可見其血淚與劍氣。圖卷中,那浴血奮戰的倩影,永不消散。
她不是煙花一現的戀人,而是天穹下最耀眼的星辰!
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在粵地順德玕滘這片水田交織、村舍相連的土地上,一名女孩呱呱墜地。她名喚周秀冰,生於武術世家,自幼便顯露出與眾不同的志氣與膽魄。
其父周維登為當地著名武師,技藝高超,德望並舉,門徒遍及嶺南。順德自古習武風氣鼎盛,而周家更是其中翹楚。
秀冰在這樣的家庭氛圍中長大,自小便披甲習拳,舞刀弄槍,耳濡目染之下,終於練就一身過人武藝。
秀冰並非凡俗閨閣女子,她天性剛毅,性情中正,不事脂粉,不慕華服。年少時便已名聲遠播,遠近鄉里無不聞其英名。她常隨父親往來習武場,與諸多壯漢過招,卻無一人能勝。
鄉人言:「周家女兒,勝過男兒!」並非誇言,而是實話。她行動如風,雙刀如電,一出手便如暴雨梨花,迅疾無匹。其技之純熟,力之剛猛,皆令人歎為觀止。
周秀冰年方十七,便成為順德一帶年輕習武者心中的女神,求親者絡繹不絕,皆為門當戶對之家子弟。然而其父周維登卻心存高遠,對這些人一一婉拒,並非輕慢,而是慧眼獨具。
他素與梁文芬交好,見其子梁功藩(字之屏)文質彬彬,學醫有成,談吐不凡,尤其論及國事,慷慨激昂,言語中充滿憂國憂民之志。
周維登大喜,謂曰:「此子有義氣,乃吾女良配也!」遂將愛女許配梁功藩,定下婚約,準備於嘉慶十四年(1809年)完婚。
然而,就在這對璧人即將成婚前。嘉慶十四年七月廿九日(1809年8月26日),海盜張保仔猝然來襲,帶著數百悍匪,自珠江水道而上,直逼順德玕滘。所過之處,燒殺掠奪,民不聊生。當地守備空虛,官兵聞風避走,無人敢敵。
危急關頭,周維登義無反顧,率領鄉勇於林頭渡口設防迎敵。他一馬當先,浴血奮戰,親手斬殺十餘賊眾,氣勢如虹。
秀冰此時正帶領村中婦女隱藏於稻林之中,聞父遭賊兵圍困,心如刀絞,對一同藏匿的義妹楊梅英道:「姊姊善自為之,秀冰救父去也!」
語罷,她果斷披甲束髮,雙刀在手,如旋風般沖入敵陣。彼時太陽尚未偏西,血光已染紅天際。秀冰刀出如龍,身影如燕,所向披靡,賊人避之如瘟。她連斬數賊,血濺長衣。
惡徒見是女子,初時嘲笑,旋即驚懼,轉而蜂擁圍攻。她卻毫無懼色,雙刀舞動之間,猶如霜雪翻飛,斬斷敵喉,裂開敵腹,儼然戰場上不可一世的羅剎女將。
不遠處,海盜首領張保仔騎馬居高臨下,目睹此幕,面色鐵青。原本欲擒她為俘,以作籌碼,惜見其技藝超凡、勇烈難敵,便惱羞成怒,命手下開炮轟擊。
火砲聲震耳欲聾,塵土飛揚間,亂箭齊發如蝗災襲地,密如雨注。秀冰身中數箭,腿部炮傷,卻仍咬牙挺立,將血染雙刃,再斬敵數人。最終,體力不支,身軀轟然倒地,與其父一同壯烈捐軀於林頭渡口。
戰事之後,玕滘村莊慘遭洗劫,房屋化為灰燼,衣財盡失,婦孺被虜,生靈塗炭。哀鴻遍野中,義士血染稻野,忠魂悲歌。值得一提的是,當初受到周秀冰保護的楊梅英後來終究被賊人捕獲,但她義不從賊,罵賊而死,留下英烈之名。
梁功藩聽聞周秀冰死訊,如五雷轟頂,奔赴戰地,尋得未婚妻與岳父遺骸,當場痛哭失聲,誓曰:「吾妻之烈,勝於百夫,雖死猶吾偶也!」遂以婚禮之禮迎葬二人,並立誓終身不娶。
他在二人殉國之地立誓:「若不能為汝建祠立碑,請旌表忠義,吾非人也。」
此後,梁功藩歷二十餘載,為周氏父女奔走陳情,請朝廷追贈哀榮,然朝中無人理會。
甚至,當張保仔最終被招安、受封大官時,周秀冰卻連一紙表章都未得,其忠烈之名幾欲湮沒。這場歷史的不公令人痛心,正義與榮光,在庸吏冷眼中悄然湮滅。
更可歎者,史書多記載周秀冰為「孝女」、「烈女」,強調其為救父而死,卻甚少頌其武藝與戰績,幾將她的英勇淡化為一種封建美德的附庸。
更有甚者,後世對其印象,竟多因梁功藩的「守節終身」之舉,而非其自身剛烈勇武,令人錯將她的英名,寄於「被愛」之虛幻想像中。
但歷史不應如此對待一位真正的女將。周秀冰之勇,不是「為父而戰」的從屬性美德,而是自身主體意志的體現。
她並非誰的附庸、誰的影子,而是一位獨立堅毅的戰士。她有自己的武藝、信念與擇義而戰的勇氣。她不是「守義男子的戀人」,而是「手握雙刀的英烈」。
她的雙刀,當時斬海寇於稻林;她的忠魂,今當銘記於民族史冊。其人其事,至今仍應高懸天日,與歷代忠臣義士並列。
她不是傳統女子的「賢淑」模本,而是女性力量的象徵,是千百年來壓抑女性英勇精神的鐵證挑戰。
在歷史的長河中,許多如周秀冰般的女性被遺忘、被忽視、被粉飾成柔弱的符號,但她們其實曾為江山社稷、為家國黎民捐軀赴死。
她們的名字,不應淹沒在「戀愛神話」或「女德敘事」中,而應當被銘刻在烈士的石碑之上。
今日再讀《靖海氛記》《廣州府志》之記載,仍可見其血淚與劍氣。圖卷中,那浴血奮戰的倩影,永不消散。
她不是煙花一現的戀人,而是天穹下最耀眼的星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