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淑(1620年—約1657年以後),字木屏,號個山人,江西安福三舍村人,父劉鐸為明末進士,曾任刑部郎中,剛正不阿,因觸忤魏忠賢而慘遭誣陷處死。
母蕭恭人,賢淑溫厚,持家有道。劉淑自幼聰慧靈秀,承父風骨,秉母賢德,少時即飽讀詩書,擅長筆墨,於女紅之外,尤好經史大義,深明家國情懷。
十歲喪父,劉淑隨母扶柩南歸,行過千里,淚灑歸鄉道。彼時明熹宗駕崩,崇禎繼位,魏忠賢被誅,劉鐸得以平反,追贈太僕寺少卿,亦讓年幼的劉淑初識世事之酷烈,忠良之沉冤。
此後,劉淑矢志讀書,非但研習《列女傳》、《女誡》諸書,更旁通經傳,習詩作文,文采斐然,操筆成章。
及長,嫁予庐陵人王蔼,乃寧夏巡撫王振奇之次子,賢才俊逸,伉儷情深。惟天不假年,新婚未及兩載,王蔼早逝。
劉淑抱子守寡,哀痛欲絕,卻不懈於操持家政與教子勤讀,並傾心編纂父親遺稿《來復齋稿》,刊行於世,以慰九泉忠魂。
一、烈志起兵 忘身殉國
明清鼎革之際,烽火連天,江山搖搖欲墜。劉淑面對山河破碎,痛心疾首。
甲午年間(1644年),李自成大軍陷中原,劉淑聞之掩面痛哭,悲聲言道:「吾恨不為男子,然獨不能歼此渠,以報國仇邪?」此言不僅表明其志節,也開啟她抗清復明的命運之路。
隆武二年(1646年),清軍攻陷吉安,江南義軍四起,血性未泯之士紛紛揭竿而起。劉淑慷慨解囊,傾盡家資購馬練兵,聚義士於個山,誓以血肉護家邦。
她在《軍事未畢家人勸我以歸》詩中寫道:
屢世餘家受主恩,結營細柳已成軍。
毀盡釵環紓國難,九原聊欲慰忠魂。
詩意淒烈,情感激昂,堪為鏗鏘鐵骨之寫照。
為圖聯軍抗敵,劉淑意欲前往湖南投奔當時聲望日隆之將領何騰蛟。不料途中為永新守將張先璧所阻,張見其容貌秀麗,起納妾之心,欲逼就範。
劉淑寧死不從,毅然拒絕,張遂囚之於禾川獄。獄中,劉淑掀筆怒書:
銷磨鐵膽甘吞劍,抉卻雙瞳欲掛門。
為棄此身全節義,何妨碎剮裂芳魂!
悲壯決絕之語,震撼人心。
張先璧見其志不可撼,轉而花言巧語誘降,劉淑冷笑以對,題詩於壁曰:
莫向西風泣數奇,也知夙昔有分離。
來朝快把頭顱斷,不聽群鴉聒耳啼。
正氣凜然,寒徹鐵石。終張畏其節烈,釋之,或說其自行遣散義軍,隱遁山林。
二、流離避地 清苦孤魂
清軍南下,鋪天蓋地之鐵騎席捲而來。順治六年(1649年),江西再陷,屠城殘酷,劉淑攜老母與稚子,避難於湖南、四川間,顛沛流離,五年如一夢。
其間時疫叢生,民不聊生,她身患痼疾,然仍堅持抄書教子、縫衣養母,將忠孝節義踐行於微末生活之中。
後返故鄉,居於山中,構“蓮舫庵”以棲身。庵舍簡陋,茅屋幾間,布衣蔬食,歲寒不改其節。白日侍母課子,夜晚燃燈抄經,亦常焚香參禪,自稱“比丘尼”。然其志未泯,常化名出遊,遍訪舊部與志士,欲再舉義旗。
她曾溯泸水,出武功,遍遊宜春、仰山、湘楚、嶺南,尋找反清殘餘勢力,惜山河既破,大勢已去,志士星散,中興無望。
清廷聞其行跡,列其為要犯,嚴令緝捕,然因劉淑在民間德望甚高,且結識諸多禪姑、道人,多得庇護,終未被擒。
其間有詩一首,作於湘潭幽居,嘲諷清廷網羅之無用,曰:
心違詞客悲秋賦,身寄羯胡鼎鑊間。
出袖青蓮開法界,穿雲鐵屐破疑山。
生涯落魄長虹斂,時局艱難夕照殷。
我自乘飆天外樂,空勞防檢設重關。
字字透出冷峻之氣,語中含悲,心中懷火,實乃亡國志士之血淚呼聲。
三、筆硯代戎 千秋絕唱
病重之際,劉淑自知刀兵無力復起,遂以筆為矛,以詩為劍,抒其志懷,寄其報國之心。
其一生共著詩八百餘首、詞四十餘闋、雜文十餘篇,更創作我國首部彈詞長篇《天雨花》,筆鋒幽婉,情思跌宕,兼具筆力與心血。晚年更整理父親遺稿刊行,使忠魂不泯,亦以此慰藉哀思。
劉淑之詞風多變,小令者清麗俊逸,如春水初融;長調則多感懷憤激,如驚雷裂空。戰前多寫離情別緒,細語溫柔;戰後詩作多憂國傷時,充滿血淚之悲。
其詞有言:“雙眉攫起天淵恨,劈碎仇人氣乃平”,亦有:“長虹欲吐掃腥膻”,情感澎湃,語驚風雨。
然此等激烈之詞,於清朝一律禁刊,唯私抄相傳,直至民國,始由王仁照與王伯秋輯成《個山遺集》,得以公世。
臨終之時,劉淑久病纏身,瘦骨嶙峋,然神色清明。聞窗外雷聲震震,微微一笑,執筆留絕命詩曰:
欲雷欲雨清且幽,天公慰我困龍愁。
卿卿莫道歸來晚,收拾閒雲補衲頭。
遂安然辭世,時人感其高風亮節,稱為“個山烈女”。
在那個女性常為附庸、聲音難傳的時代,劉淑以一介弱女子之身,立義旗、抗強敵、堅操節、著文章,堪為千古女中丈夫。
她以鐵血柔情譜寫生命悲歌,以詩詞丹心留名百世,既是烈女,又是詩人,更是民族氣節的象徵。
劉淑(1620年—約1657年以後),字木屏,號個山人,江西安福三舍村人,父劉鐸為明末進士,曾任刑部郎中,剛正不阿,因觸忤魏忠賢而慘遭誣陷處死。
母蕭恭人,賢淑溫厚,持家有道。劉淑自幼聰慧靈秀,承父風骨,秉母賢德,少時即飽讀詩書,擅長筆墨,於女紅之外,尤好經史大義,深明家國情懷。
十歲喪父,劉淑隨母扶柩南歸,行過千里,淚灑歸鄉道。彼時明熹宗駕崩,崇禎繼位,魏忠賢被誅,劉鐸得以平反,追贈太僕寺少卿,亦讓年幼的劉淑初識世事之酷烈,忠良之沉冤。
此後,劉淑矢志讀書,非但研習《列女傳》、《女誡》諸書,更旁通經傳,習詩作文,文采斐然,操筆成章。
及長,嫁予庐陵人王蔼,乃寧夏巡撫王振奇之次子,賢才俊逸,伉儷情深。惟天不假年,新婚未及兩載,王蔼早逝。
劉淑抱子守寡,哀痛欲絕,卻不懈於操持家政與教子勤讀,並傾心編纂父親遺稿《來復齋稿》,刊行於世,以慰九泉忠魂。
一、烈志起兵 忘身殉國
明清鼎革之際,烽火連天,江山搖搖欲墜。劉淑面對山河破碎,痛心疾首。
甲午年間(1644年),李自成大軍陷中原,劉淑聞之掩面痛哭,悲聲言道:「吾恨不為男子,然獨不能歼此渠,以報國仇邪?」此言不僅表明其志節,也開啟她抗清復明的命運之路。
隆武二年(1646年),清軍攻陷吉安,江南義軍四起,血性未泯之士紛紛揭竿而起。劉淑慷慨解囊,傾盡家資購馬練兵,聚義士於個山,誓以血肉護家邦。
她在《軍事未畢家人勸我以歸》詩中寫道:
屢世餘家受主恩,結營細柳已成軍。
毀盡釵環紓國難,九原聊欲慰忠魂。
詩意淒烈,情感激昂,堪為鏗鏘鐵骨之寫照。
為圖聯軍抗敵,劉淑意欲前往湖南投奔當時聲望日隆之將領何騰蛟。不料途中為永新守將張先璧所阻,張見其容貌秀麗,起納妾之心,欲逼就範。
劉淑寧死不從,毅然拒絕,張遂囚之於禾川獄。獄中,劉淑掀筆怒書:
銷磨鐵膽甘吞劍,抉卻雙瞳欲掛門。
為棄此身全節義,何妨碎剮裂芳魂!
悲壯決絕之語,震撼人心。
張先璧見其志不可撼,轉而花言巧語誘降,劉淑冷笑以對,題詩於壁曰:
莫向西風泣數奇,也知夙昔有分離。
來朝快把頭顱斷,不聽群鴉聒耳啼。
正氣凜然,寒徹鐵石。終張畏其節烈,釋之,或說其自行遣散義軍,隱遁山林。
二、流離避地 清苦孤魂
清軍南下,鋪天蓋地之鐵騎席捲而來。順治六年(1649年),江西再陷,屠城殘酷,劉淑攜老母與稚子,避難於湖南、四川間,顛沛流離,五年如一夢。
其間時疫叢生,民不聊生,她身患痼疾,然仍堅持抄書教子、縫衣養母,將忠孝節義踐行於微末生活之中。
後返故鄉,居於山中,構“蓮舫庵”以棲身。庵舍簡陋,茅屋幾間,布衣蔬食,歲寒不改其節。白日侍母課子,夜晚燃燈抄經,亦常焚香參禪,自稱“比丘尼”。然其志未泯,常化名出遊,遍訪舊部與志士,欲再舉義旗。
她曾溯泸水,出武功,遍遊宜春、仰山、湘楚、嶺南,尋找反清殘餘勢力,惜山河既破,大勢已去,志士星散,中興無望。
清廷聞其行跡,列其為要犯,嚴令緝捕,然因劉淑在民間德望甚高,且結識諸多禪姑、道人,多得庇護,終未被擒。
其間有詩一首,作於湘潭幽居,嘲諷清廷網羅之無用,曰:
心違詞客悲秋賦,身寄羯胡鼎鑊間。
出袖青蓮開法界,穿雲鐵屐破疑山。
生涯落魄長虹斂,時局艱難夕照殷。
我自乘飆天外樂,空勞防檢設重關。
字字透出冷峻之氣,語中含悲,心中懷火,實乃亡國志士之血淚呼聲。
三、筆硯代戎 千秋絕唱
病重之際,劉淑自知刀兵無力復起,遂以筆為矛,以詩為劍,抒其志懷,寄其報國之心。
其一生共著詩八百餘首、詞四十餘闋、雜文十餘篇,更創作我國首部彈詞長篇《天雨花》,筆鋒幽婉,情思跌宕,兼具筆力與心血。晚年更整理父親遺稿刊行,使忠魂不泯,亦以此慰藉哀思。
劉淑之詞風多變,小令者清麗俊逸,如春水初融;長調則多感懷憤激,如驚雷裂空。戰前多寫離情別緒,細語溫柔;戰後詩作多憂國傷時,充滿血淚之悲。
其詞有言:“雙眉攫起天淵恨,劈碎仇人氣乃平”,亦有:“長虹欲吐掃腥膻”,情感澎湃,語驚風雨。
然此等激烈之詞,於清朝一律禁刊,唯私抄相傳,直至民國,始由王仁照與王伯秋輯成《個山遺集》,得以公世。
臨終之時,劉淑久病纏身,瘦骨嶙峋,然神色清明。聞窗外雷聲震震,微微一笑,執筆留絕命詩曰:
欲雷欲雨清且幽,天公慰我困龍愁。
卿卿莫道歸來晚,收拾閒雲補衲頭。
遂安然辭世,時人感其高風亮節,稱為“個山烈女”。
在那個女性常為附庸、聲音難傳的時代,劉淑以一介弱女子之身,立義旗、抗強敵、堅操節、著文章,堪為千古女中丈夫。
她以鐵血柔情譜寫生命悲歌,以詩詞丹心留名百世,既是烈女,又是詩人,更是民族氣節的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