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辰大海
avatar-avatar
零星辰
發佈於巾幗列傳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src


舉世皆曉秦良玉,

無人知我張鳳儀。


這是筆者為一位巾幗女將寫的按語,她就是秦良玉的媳婦 —— 張鳳儀。

明末風雨飄搖之際,烽煙四起,四方戰火連綿不絕。於這樣一個山河搖搖、社稷岌岌可危的時代,沁水出了一位女中豪傑 —— 張鳳儀。

她出身忠烈世家,生逢亂世卻不畏艱險,以一身膽略與英姿,縱橫沙場,最終殞命於侯家莊,留芳百世,為後人傳頌。


名門之後,英才天授


張鳳儀,生年不詳,沁水人。其父張銓,為明末著名忠臣,官至尚書,有「忠烈公」之稱;其母霍氏,同為志節堅貞之人;其祖父張五典,乃萬曆年間重臣,後致仕歸耕,然心懷天下,未嘗忘憂國憂民。張氏一門,可謂忠義之家。

鳳儀自幼生長於這樣一個忠烈之家,自小耳濡目染,熟讀兵書史冊,文章能誦,劍戟可擎。霍氏身教甚嚴,教她持家理軍、識人用兵,而祖父張五典則以「心懷社稷,莫忘蒼生」為訓,深植其心。

彼時戰火頻仍,北虜南犯,鳳儀早年便隨母霍氏與祖父一道參與鄉兵守禦,鍛鍊出堅毅果敢的性情。

後嫁馬祥麟為妻,馬氏為忠勇之家,其父馬千乘曾是抗倭名將,其母即蜀中巾幗英雄秦良玉。鳳儀入門後與馬祥麟志趣相投,琴瑟和鳴,並肩作戰,成為戰場上最令人肅然起敬的一對將領夫妻。


巾幗披甲,隨夫征戰


明崇禎三年,永平西城陷落,清兵南下,畿輔震動,宮廷震驚。朝廷詔告天下勤王,眾鎮按兵不動,猶豫觀望,唯有秦良玉義憤填膺,率川兵星夜馳援京師。

其時,鳳儀與夫馬祥麟亦隨軍同行,為北地防線添翼助力。京城百姓聞「白桿兵」將至,人人奔走相告,街市一時振奮,士氣大振。

隨後,良玉歸蜀,祥麟與鳳儀則駐守畿輔,代為防衛,建立大凌河軍城,固若金湯。此役過後,二人亦時為東征西討,分兵追剿流賊王嘉胤、王自用等於山西、河北之地,屢有戰功,聲威遠播。

鳳儀雖為女子,卻披掛上陣、戎裝如男,挾霍氏之風骨,效秦良玉之英姿,軍中無人不敬。由於其無官職,乃以石柱土司名義領兵,奏章之中多作「馬鳳儀」,致使他營將卒不知其真身乃女將,更添幾分傳奇色彩。


孤軍苦戰,壯烈殉國


崇禎六年春,賊勢再起,豫中告急。河南諸道兵馬不振,左良玉孤軍難支,朝廷倉促調川兵援助。鳳儀奉命與總兵邓玘率石柱兵二千馳援,奔赴前線。

是年三月庚辰,鳳儀於永年邀敵而戰,寡不敵眾,終壯烈戰死。《懷陵流寇始終錄》記載此役之慘烈,曰:「石柱營參將馬鳳儀邀賊於永年,戰死。」四月,又記:「石柱兵俱沒。」

更為悲壯者,侯家莊之役。彼時鳳儀以孤軍困守,敵眾我寡,左良玉兵未能及時增援,中軍保撫孫宏漠、楊芳皆力有未逮。鳳儀死戰不退,血灑疆場,壯烈殞命。

《蜀龜鑑》記其事云:「張以孤軍戰沒於侯家莊,祥麟乃南旋。」夫妻兩人分兵追敵,鳳儀以死殉國,其氣節堪稱日月同光。

此役後,石柱兵幾乎全軍覆沒,川兵損折殆盡,朝廷雖哀悼,然無力回天。唯其忠勇事跡,載諸史冊,為千古楷模。


忠魂不泯,節烈長存


鳳儀之殉國,不僅震驚軍中,亦使民間為之動容。《補輯石柱廳志》記其事曰:「張名鳳儀,張忠烈公張銓女也,男裝領石柱兵,故稱馬鳳儀。」

《明事雜詠》則云:「夫人霍氏守堡不去,集村民御之,殺賊無算。夫人女張鳳儀,秦良玉子婦也。」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清廷追贈張鳳儀「節」諡號,以表其忠貞節烈,蓋雖為明人,然忠魂可昭日月,清亦為之動容。其子良玉名萬年,繼承英名,張氏香火亦得以延續。

今日憶及張鳳儀,當其橫槊疆場、男裝出征,勇決剛毅,不讓鬚眉,其英名與秦良玉齊名,實為明末最為人欽仰的女將之一。

其一生忠於國家,矢志不渝,既承父志,又踵母風,終成大節。其身殉國,魂歸沙場,卻以血肉之軀為國築起最後一道屏障。

她不是帝王將相,卻用生命書寫忠義的篇章;她不是史書上的主角,卻在風雨飄搖的歷史縫隙中,綻放出最為燦爛的光芒。

倘若將大明的餘暉化作餘燼,那麼,張鳳儀的名字,便是那火焰中最亮麗的一抹顏色。


A-rod-avatar-img
A-rod喜歡這篇
avatar-img
加入討論
avatar-avatar
零星辰
發佈於巾幗列傳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src


舉世皆曉秦良玉,

無人知我張鳳儀。


這是筆者為一位巾幗女將寫的按語,她就是秦良玉的媳婦 —— 張鳳儀。

明末風雨飄搖之際,烽煙四起,四方戰火連綿不絕。於這樣一個山河搖搖、社稷岌岌可危的時代,沁水出了一位女中豪傑 —— 張鳳儀。

她出身忠烈世家,生逢亂世卻不畏艱險,以一身膽略與英姿,縱橫沙場,最終殞命於侯家莊,留芳百世,為後人傳頌。


名門之後,英才天授


張鳳儀,生年不詳,沁水人。其父張銓,為明末著名忠臣,官至尚書,有「忠烈公」之稱;其母霍氏,同為志節堅貞之人;其祖父張五典,乃萬曆年間重臣,後致仕歸耕,然心懷天下,未嘗忘憂國憂民。張氏一門,可謂忠義之家。

鳳儀自幼生長於這樣一個忠烈之家,自小耳濡目染,熟讀兵書史冊,文章能誦,劍戟可擎。霍氏身教甚嚴,教她持家理軍、識人用兵,而祖父張五典則以「心懷社稷,莫忘蒼生」為訓,深植其心。

彼時戰火頻仍,北虜南犯,鳳儀早年便隨母霍氏與祖父一道參與鄉兵守禦,鍛鍊出堅毅果敢的性情。

後嫁馬祥麟為妻,馬氏為忠勇之家,其父馬千乘曾是抗倭名將,其母即蜀中巾幗英雄秦良玉。鳳儀入門後與馬祥麟志趣相投,琴瑟和鳴,並肩作戰,成為戰場上最令人肅然起敬的一對將領夫妻。


巾幗披甲,隨夫征戰


明崇禎三年,永平西城陷落,清兵南下,畿輔震動,宮廷震驚。朝廷詔告天下勤王,眾鎮按兵不動,猶豫觀望,唯有秦良玉義憤填膺,率川兵星夜馳援京師。

其時,鳳儀與夫馬祥麟亦隨軍同行,為北地防線添翼助力。京城百姓聞「白桿兵」將至,人人奔走相告,街市一時振奮,士氣大振。

隨後,良玉歸蜀,祥麟與鳳儀則駐守畿輔,代為防衛,建立大凌河軍城,固若金湯。此役過後,二人亦時為東征西討,分兵追剿流賊王嘉胤、王自用等於山西、河北之地,屢有戰功,聲威遠播。

鳳儀雖為女子,卻披掛上陣、戎裝如男,挾霍氏之風骨,效秦良玉之英姿,軍中無人不敬。由於其無官職,乃以石柱土司名義領兵,奏章之中多作「馬鳳儀」,致使他營將卒不知其真身乃女將,更添幾分傳奇色彩。


孤軍苦戰,壯烈殉國


崇禎六年春,賊勢再起,豫中告急。河南諸道兵馬不振,左良玉孤軍難支,朝廷倉促調川兵援助。鳳儀奉命與總兵邓玘率石柱兵二千馳援,奔赴前線。

是年三月庚辰,鳳儀於永年邀敵而戰,寡不敵眾,終壯烈戰死。《懷陵流寇始終錄》記載此役之慘烈,曰:「石柱營參將馬鳳儀邀賊於永年,戰死。」四月,又記:「石柱兵俱沒。」

更為悲壯者,侯家莊之役。彼時鳳儀以孤軍困守,敵眾我寡,左良玉兵未能及時增援,中軍保撫孫宏漠、楊芳皆力有未逮。鳳儀死戰不退,血灑疆場,壯烈殞命。

《蜀龜鑑》記其事云:「張以孤軍戰沒於侯家莊,祥麟乃南旋。」夫妻兩人分兵追敵,鳳儀以死殉國,其氣節堪稱日月同光。

此役後,石柱兵幾乎全軍覆沒,川兵損折殆盡,朝廷雖哀悼,然無力回天。唯其忠勇事跡,載諸史冊,為千古楷模。


忠魂不泯,節烈長存


鳳儀之殉國,不僅震驚軍中,亦使民間為之動容。《補輯石柱廳志》記其事曰:「張名鳳儀,張忠烈公張銓女也,男裝領石柱兵,故稱馬鳳儀。」

《明事雜詠》則云:「夫人霍氏守堡不去,集村民御之,殺賊無算。夫人女張鳳儀,秦良玉子婦也。」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清廷追贈張鳳儀「節」諡號,以表其忠貞節烈,蓋雖為明人,然忠魂可昭日月,清亦為之動容。其子良玉名萬年,繼承英名,張氏香火亦得以延續。

今日憶及張鳳儀,當其橫槊疆場、男裝出征,勇決剛毅,不讓鬚眉,其英名與秦良玉齊名,實為明末最為人欽仰的女將之一。

其一生忠於國家,矢志不渝,既承父志,又踵母風,終成大節。其身殉國,魂歸沙場,卻以血肉之軀為國築起最後一道屏障。

她不是帝王將相,卻用生命書寫忠義的篇章;她不是史書上的主角,卻在風雨飄搖的歷史縫隙中,綻放出最為燦爛的光芒。

倘若將大明的餘暉化作餘燼,那麼,張鳳儀的名字,便是那火焰中最亮麗的一抹顏色。


A-rod-avatar-img
A-rod喜歡這篇
avatar-img
加入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