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在方格子的邀請下,我在週一參加了蕭菊貞導演最新推出的作品《造山者》的上映前包場特映會。我最早認識導演的作品是紀錄南迴線故事的《南方寂寞鐵道》,片中從鐵道迷、司機員、工程師與居民的視角,帶著觀眾一遍又一遍地穿山看海。這部最新的《造山者》也同樣試圖從基層出發,帶我們看見半世紀前投入護國神山造山運動的工程師們。
1970年代,統治臺灣的中華民國政權接連面對美援結束、石油危機,以及被趕出聯合國的困境。當臺灣在國際上的地位接連被挑戰,當時的政府諮詢旅美工程師潘文淵等人的意見後,決定投入資源進軍半導體產業。接著在1976年送出第一批年輕工程師前往美國無線電公司RCA取經。
從後見之明看起來,或許會有人讚賞決定投資半導體產業的真知灼見。不過,對於當時主要以低技術勞力密集產業為主的臺灣來說,半導體科技過於先進,幾乎完全要從零開始,簡直就是一場豪賭。
儘管從國會到政府部門唱衰者眾,以當時臺灣的國際地位也不容易取得技術,但這些出國的工程師仍是在有限的資源下努力學習半導體工廠從製造到管理的所有知識,連一點小細節都不放過。終於讓臺灣得以超高的晶片製造良率,接連搶下電子錶、家用電話的大訂單,站穩半導體產業的腳步。
聽著現已白髮蒼蒼的工程師們講述這段過往,雖然他們後來都成為各大半導體公司高層主管,但說起這段辛苦故事仍不時哽咽。而看似一帆風順的產業發展,卻也曾在1990年代在DRAM領域遭遇滑鐵盧。不禁讓我想起中研院吳叡人老師常說的的一句話,「當臺灣人從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誰能想到呢?距今正好130年前的甲午戰爭,那個不被西方列強重視的帝國邊陲小島,如今島民們享受著半導體產業帶來的股市成長,甚至這塊土地也成為世界各國的兵家必爭之地。這是這座島上世世代代的人們,為我們後代所撐出來的國際空間。但這也讓我想起臺灣流傳已久的俗諺:「富不過三代」。雖然我們的生活比起前輩們變得更有餘裕,但似乎也少了他們那一點為繁榮國家的責任感。希望身為「富二代」的我們都能來看看這部片,記住他們的故事,理解臺灣能變成現在的樣子從來不是這麼的理所當然。
#造山者 6/13上映
這次在方格子的邀請下,我在週一參加了蕭菊貞導演最新推出的作品《造山者》的上映前包場特映會。我最早認識導演的作品是紀錄南迴線故事的《南方寂寞鐵道》,片中從鐵道迷、司機員、工程師與居民的視角,帶著觀眾一遍又一遍地穿山看海。這部最新的《造山者》也同樣試圖從基層出發,帶我們看見半世紀前投入護國神山造山運動的工程師們。
1970年代,統治臺灣的中華民國政權接連面對美援結束、石油危機,以及被趕出聯合國的困境。當臺灣在國際上的地位接連被挑戰,當時的政府諮詢旅美工程師潘文淵等人的意見後,決定投入資源進軍半導體產業。接著在1976年送出第一批年輕工程師前往美國無線電公司RCA取經。
從後見之明看起來,或許會有人讚賞決定投資半導體產業的真知灼見。不過,對於當時主要以低技術勞力密集產業為主的臺灣來說,半導體科技過於先進,幾乎完全要從零開始,簡直就是一場豪賭。
儘管從國會到政府部門唱衰者眾,以當時臺灣的國際地位也不容易取得技術,但這些出國的工程師仍是在有限的資源下努力學習半導體工廠從製造到管理的所有知識,連一點小細節都不放過。終於讓臺灣得以超高的晶片製造良率,接連搶下電子錶、家用電話的大訂單,站穩半導體產業的腳步。
聽著現已白髮蒼蒼的工程師們講述這段過往,雖然他們後來都成為各大半導體公司高層主管,但說起這段辛苦故事仍不時哽咽。而看似一帆風順的產業發展,卻也曾在1990年代在DRAM領域遭遇滑鐵盧。不禁讓我想起中研院吳叡人老師常說的的一句話,「當臺灣人從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誰能想到呢?距今正好130年前的甲午戰爭,那個不被西方列強重視的帝國邊陲小島,如今島民們享受著半導體產業帶來的股市成長,甚至這塊土地也成為世界各國的兵家必爭之地。這是這座島上世世代代的人們,為我們後代所撐出來的國際空間。但這也讓我想起臺灣流傳已久的俗諺:「富不過三代」。雖然我們的生活比起前輩們變得更有餘裕,但似乎也少了他們那一點為繁榮國家的責任感。希望身為「富二代」的我們都能來看看這部片,記住他們的故事,理解臺灣能變成現在的樣子從來不是這麼的理所當然。
#造山者 6/13上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