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怎樣教孩子才是對的啊?」一位媽媽口氣充滿無奈的說。
這句話,
我聽過好多次。
也問過好多次。
包括對自己。
身為一位老師,
同時也是媽媽,
我深知那種在家庭和教室裡不斷「重新學習」的感覺。
你明明覺得自己已經很努力了,
卻還是會懷疑:「是不是我哪裡做錯了?」
◼️
#當父母像是每天都在考一份總是沒讀到的考題
我們都以為:
努力就會有成果,
像熬夜讀書那樣。
可是教養這門課,
卻完全不一樣。
你做足了功課,
讀了一堆教養書、上了課,
可到了現實,
孩子崩潰、你情緒爆炸、場面失控⋯⋯
這一切又讓你覺得:「唉,我好像還是不會當爸媽。」
這不是你不夠好,
而是教養不是照表操課,
是不斷「內在選擇」的歷程。
◼️
#界線不是冷酷而是愛的結界
我跟媽媽說:
「在衝突的當下按下暫停鍵是必要的。」

「你可以停下來問自己,現在的堅持,是為了教孩子負責,還是只是因為累了?只是想要他聽話?」
有時候,
我們會錯把「孩子不聽話」當成「失敗的教養」,
但其實那只是孩子在嘗試碰觸界線。
而「界線」的存在,
不是為了讓孩子順從,
而是幫助他建立安全感與預期感。
界線就像圍欄,
不是限制他成長的空間,
而是保護他不會在情緒風暴中迷路。
當風暴來臨,
我們只需要清楚的表達,
充滿愛且溫柔穩定的陪伴。
◼️
#修復是最被低估的教養行為
有時候我會發現,
許多大人會太執著於「當下要把錯導正」,
卻忽略了事後的修復。
然而事後的修復,
才是孩子真正學到責任與成長的關鍵。
我曾經看過一個學生,
跟媽媽大吼完後,
隔天一整天悶悶不樂的,
心思都無法專注在課堂上。
我走向他關心,
他只說:「我昨天和媽媽吵架,她不理我了……我也不知道怎麼辦……」
其實孩子心裡也會內疚,
也渴望被接納。
而當大人願意主動修復表達:
「你不是壞孩子,只是那時候你不知道怎麼處理情緒。」
孩子就能在關係中學會負責也敢再去信任。
#孩子其實比你想像中的更愛你的
◼️
教養的難,
不只難在孩子,
而是在我們要邊做邊學。
我們這一代的爸媽,
比上一代更願意傾聽、更想學習、更努力陪伴。
但同時也更容易感到挫敗,因為我們得懂看「孩子的需求」,
卻找不到「自己的容身之處」。
身為一位老師,
我看過太多家庭的循環:
情緒沒被看見 → 處罰 → 對立 → 再強化錯誤。
身為一位媽媽,
我更知道:
情緒的累積,
不會自己消失,
只會換個形式爆發。
#教養沒有最好的方式只有不斷學習的勇氣
◼️
是不合時宜的教養嗎?!
所有流行的教養方法,
在當下都ㄧ定是最新、最優的。
因為不合時宜永遠都是以後的事呀!
#沒有什麼不合時宜的教養
#不合時宜的也是最真實的愛
#教養的路一起走
#也曾對考卷發愣過的我
吉米說這張圖的女生好像媽媽喔🤭
「到底怎樣教孩子才是對的啊?」一位媽媽口氣充滿無奈的說。
這句話,
我聽過好多次。
也問過好多次。
包括對自己。
身為一位老師,
同時也是媽媽,
我深知那種在家庭和教室裡不斷「重新學習」的感覺。
你明明覺得自己已經很努力了,
卻還是會懷疑:「是不是我哪裡做錯了?」
◼️
#當父母像是每天都在考一份總是沒讀到的考題
我們都以為:
努力就會有成果,
像熬夜讀書那樣。
可是教養這門課,
卻完全不一樣。
你做足了功課,
讀了一堆教養書、上了課,
可到了現實,
孩子崩潰、你情緒爆炸、場面失控⋯⋯
這一切又讓你覺得:「唉,我好像還是不會當爸媽。」
這不是你不夠好,
而是教養不是照表操課,
是不斷「內在選擇」的歷程。
◼️
#界線不是冷酷而是愛的結界
我跟媽媽說:
「在衝突的當下按下暫停鍵是必要的。」

「你可以停下來問自己,現在的堅持,是為了教孩子負責,還是只是因為累了?只是想要他聽話?」
有時候,
我們會錯把「孩子不聽話」當成「失敗的教養」,
但其實那只是孩子在嘗試碰觸界線。
而「界線」的存在,
不是為了讓孩子順從,
而是幫助他建立安全感與預期感。
界線就像圍欄,
不是限制他成長的空間,
而是保護他不會在情緒風暴中迷路。
當風暴來臨,
我們只需要清楚的表達,
充滿愛且溫柔穩定的陪伴。
◼️
#修復是最被低估的教養行為
有時候我會發現,
許多大人會太執著於「當下要把錯導正」,
卻忽略了事後的修復。
然而事後的修復,
才是孩子真正學到責任與成長的關鍵。
我曾經看過一個學生,
跟媽媽大吼完後,
隔天一整天悶悶不樂的,
心思都無法專注在課堂上。
我走向他關心,
他只說:「我昨天和媽媽吵架,她不理我了……我也不知道怎麼辦……」
其實孩子心裡也會內疚,
也渴望被接納。
而當大人願意主動修復表達:
「你不是壞孩子,只是那時候你不知道怎麼處理情緒。」
孩子就能在關係中學會負責也敢再去信任。
#孩子其實比你想像中的更愛你的
◼️
教養的難,
不只難在孩子,
而是在我們要邊做邊學。
我們這一代的爸媽,
比上一代更願意傾聽、更想學習、更努力陪伴。
但同時也更容易感到挫敗,因為我們得懂看「孩子的需求」,
卻找不到「自己的容身之處」。
身為一位老師,
我看過太多家庭的循環:
情緒沒被看見 → 處罰 → 對立 → 再強化錯誤。
身為一位媽媽,
我更知道:
情緒的累積,
不會自己消失,
只會換個形式爆發。
#教養沒有最好的方式只有不斷學習的勇氣
◼️
是不合時宜的教養嗎?!
所有流行的教養方法,
在當下都ㄧ定是最新、最優的。
因為不合時宜永遠都是以後的事呀!
#沒有什麼不合時宜的教養
#不合時宜的也是最真實的愛
#教養的路一起走
#也曾對考卷發愣過的我
吉米說這張圖的女生好像媽媽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