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化之聲 The Sound of Evolution的沙龍
avatar-avatar
Rodrigo
發佈於
更新 發佈閱讀 4 分鐘
src
src
src
src
src

眾所周知,蛤蜊是軟體動物,海螺也是軟體動物,兩者之間最大的差異在於殼的片數。在大多數人的認知裡,由單片螺殼構成,並由腹足行走的被稱為腹足綱,也被稱為螺、蝸牛。與之相對,生成兩枚殼,以斧足運動的被稱為雙殼綱,又稱蛤、蛤蜊。然而,在龐大的軟體動物家族中,卻有這麼一種離經叛道的貝類,牠們秉持著我全都要的精神,把自己改造成擁有兩枚貝殼的海螺,牠們就是珠綠螺科(Juliidae)

珠綠螺科,是囊舌總目長足螺總科下的一個科。牠們通體呈現綠色,有扁平的腹足、眼睛、觸角與齒舌,還有兩片帶有絞鏈連結的蚌殼,看起來就像長著眼睛的蛤蜊。這時讀者肯定很疑惑:「這種海螺與蛤蜊如此相像,會不會是雙殼綱的祖先類群呢?」答案是否定的,這種螺與蛤蜊純粹是趨同演化,牠們仍是道地的腹足綱。證據在於虹吸管與頭部,與蛤蜊相比,牠們缺乏虹吸管,並擁有完整的頭部,包含齒舌、眼睛與觸角。

相比雙殼綱的親戚們,珠綠螺出現的時間非常晚,牠們要到古新世與始新世相交的時間點,才正式上線地球online。人們最初發現牠們的化石也將牠們認作是蚌類,並且認為牠們全都已經滅絕了。直到1959年,人們在日本的蕨藻(Caulerpa)上,首次發現活體的珠玉螺科成員-玉野螺(タマノミドリガイ,學名:Berthelinia limax)。玉野螺的出現幾乎改寫分類學與古生物學。在玉野螺發現後,人們又相繼在世界各地發現其他珠綠螺科物種,目前已發現九個屬的物種。

除了外貌很像雙殼綱,牠們還有另一項特異功能-光合作用。實際上,在軟體動物的世界中,光合作用並不是什麼怪事,很多貝類,如硨磲,都有光合作用的能力。不過,珠綠螺的習性比較奇怪,牠們能夠從藻類細胞中掠奪葉綠體,並保存在細胞內。

為了能夠更好的竊取與利用藻類,牠們的浮游階段非常短,很快就會吸附在藻類上。與此同時,牠們會利用齒舌刮取藻類細胞,並將葉綠體吸收進自身的細胞。到了這個階段,牠們就可以開始利用藻類的葉綠體開始進行光合作用。

看完這次有關珠綠螺的介紹,不知道各位讀者對於這種軟體動物有什麼看法呢?筆者認為,這種動物很好的為人類展示了腹足綱動物的演化潛力。同時也提醒我們人類,不要試圖用有限的框架去定義生物的類群,在演化的驅動下,永遠都有無限的可能。

作者:Rodrigo 圖(一)在印度洋留尼旺島淺水潟湖拍攝的活體珠綠螺,感謝Alexandre Laporte分享 圖(二)(三)(四)19世紀珠綠螺螺殼手繪圖,含外側,左右內側速寫,感謝George Washington Tryon, Jr.繪製 圖(三)珠綠螺與蕨藻,感謝djnugent分享 參考資料: MolluscaBase eds. (2021). MolluscaBase. Juliidae E. A. Smith, 1885. Accessed through: World Register of Marine Species at: http://marinespecies.org/aphia.php?p=taxdetails&id=196330 on 2021-06-09 Taxonomic edit history Kawaguti S. & Baba K. (1959). "A preliminary note on a two-valved sacoglossan gastropod, Tamanovalva limax, n. gen., n. sp., from Tamano, Japan". Biological Journal Okayama University 5(3-4): 177–184.

子不語-avatar-img
子不語和其他 20 人喜歡這篇
avatar-img
加入討論
avatar-avatar
Rodrigo
發佈於
更新 發佈閱讀 4 分鐘
src
src
src
src
src

眾所周知,蛤蜊是軟體動物,海螺也是軟體動物,兩者之間最大的差異在於殼的片數。在大多數人的認知裡,由單片螺殼構成,並由腹足行走的被稱為腹足綱,也被稱為螺、蝸牛。與之相對,生成兩枚殼,以斧足運動的被稱為雙殼綱,又稱蛤、蛤蜊。然而,在龐大的軟體動物家族中,卻有這麼一種離經叛道的貝類,牠們秉持著我全都要的精神,把自己改造成擁有兩枚貝殼的海螺,牠們就是珠綠螺科(Juliidae)

珠綠螺科,是囊舌總目長足螺總科下的一個科。牠們通體呈現綠色,有扁平的腹足、眼睛、觸角與齒舌,還有兩片帶有絞鏈連結的蚌殼,看起來就像長著眼睛的蛤蜊。這時讀者肯定很疑惑:「這種海螺與蛤蜊如此相像,會不會是雙殼綱的祖先類群呢?」答案是否定的,這種螺與蛤蜊純粹是趨同演化,牠們仍是道地的腹足綱。證據在於虹吸管與頭部,與蛤蜊相比,牠們缺乏虹吸管,並擁有完整的頭部,包含齒舌、眼睛與觸角。

相比雙殼綱的親戚們,珠綠螺出現的時間非常晚,牠們要到古新世與始新世相交的時間點,才正式上線地球online。人們最初發現牠們的化石也將牠們認作是蚌類,並且認為牠們全都已經滅絕了。直到1959年,人們在日本的蕨藻(Caulerpa)上,首次發現活體的珠玉螺科成員-玉野螺(タマノミドリガイ,學名:Berthelinia limax)。玉野螺的出現幾乎改寫分類學與古生物學。在玉野螺發現後,人們又相繼在世界各地發現其他珠綠螺科物種,目前已發現九個屬的物種。

除了外貌很像雙殼綱,牠們還有另一項特異功能-光合作用。實際上,在軟體動物的世界中,光合作用並不是什麼怪事,很多貝類,如硨磲,都有光合作用的能力。不過,珠綠螺的習性比較奇怪,牠們能夠從藻類細胞中掠奪葉綠體,並保存在細胞內。

為了能夠更好的竊取與利用藻類,牠們的浮游階段非常短,很快就會吸附在藻類上。與此同時,牠們會利用齒舌刮取藻類細胞,並將葉綠體吸收進自身的細胞。到了這個階段,牠們就可以開始利用藻類的葉綠體開始進行光合作用。

看完這次有關珠綠螺的介紹,不知道各位讀者對於這種軟體動物有什麼看法呢?筆者認為,這種動物很好的為人類展示了腹足綱動物的演化潛力。同時也提醒我們人類,不要試圖用有限的框架去定義生物的類群,在演化的驅動下,永遠都有無限的可能。

作者:Rodrigo 圖(一)在印度洋留尼旺島淺水潟湖拍攝的活體珠綠螺,感謝Alexandre Laporte分享 圖(二)(三)(四)19世紀珠綠螺螺殼手繪圖,含外側,左右內側速寫,感謝George Washington Tryon, Jr.繪製 圖(三)珠綠螺與蕨藻,感謝djnugent分享 參考資料: MolluscaBase eds. (2021). MolluscaBase. Juliidae E. A. Smith, 1885. Accessed through: World Register of Marine Species at: http://marinespecies.org/aphia.php?p=taxdetails&id=196330 on 2021-06-09 Taxonomic edit history Kawaguti S. & Baba K. (1959). "A preliminary note on a two-valved sacoglossan gastropod, Tamanovalva limax, n. gen., n. sp., from Tamano, Japan". Biological Journal Okayama University 5(3-4): 177–184.

子不語-avatar-img
子不語和其他 20 人喜歡這篇
avatar-img
加入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