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眾多機構紛紛調升南亞剛目標價就覺得好笑。就以下面今年 1/3 的新聞來說,當時南亞科從去年高點60 幾跌到大概 25 元,外資才一次把 TP 從 78 元砍到 30元。
現在南亞科從25 元漲兩倍了,外資才又後知後覺調升目標價到 50 幾元。因此在我的經驗中,一份報告最有價值的是他的邏輯,以及機構從產業探查到了哪些資料。
所以看報告其實在看的,是檢視他們如何透過上述兩者導出給予的 TP 這整個脈絡。反而是最終結果的 TP 是整篇報告中最沒用的東西。
因為如果邏輯不對,或是產業資料怪怪的,那推導出來的 TP 一定有問題;可是如果邏輯跟資料都對了,那你也應該有自己偏好的估值方法,所以無論邏輯對錯,TP 的用處都不大。
反而是如果你單純看 TP 去做股票,就會如同這些機構一樣賣在低點,然後漲上去了才去追價格,宛如一株豐碩的韭菜。
最近看到眾多機構紛紛調升南亞剛目標價就覺得好笑。就以下面今年 1/3 的新聞來說,當時南亞科從去年高點60 幾跌到大概 25 元,外資才一次把 TP 從 78 元砍到 30元。
現在南亞科從25 元漲兩倍了,外資才又後知後覺調升目標價到 50 幾元。因此在我的經驗中,一份報告最有價值的是他的邏輯,以及機構從產業探查到了哪些資料。
所以看報告其實在看的,是檢視他們如何透過上述兩者導出給予的 TP 這整個脈絡。反而是最終結果的 TP 是整篇報告中最沒用的東西。
因為如果邏輯不對,或是產業資料怪怪的,那推導出來的 TP 一定有問題;可是如果邏輯跟資料都對了,那你也應該有自己偏好的估值方法,所以無論邏輯對錯,TP 的用處都不大。
反而是如果你單純看 TP 去做股票,就會如同這些機構一樣賣在低點,然後漲上去了才去追價格,宛如一株豐碩的韭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