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鳥類仰賴視覺與聽覺訊息判斷被天敵掠食的風險,並進行防禦行為的抉擇。當訊息源自其他物種時,「偷看」或「偷聽」成為一種重要的行為適應。在北美大平原的草原生態系中,長嘴杓鷸(Numenius americanus)能夠藉由偷聽黑尾草原犬鼠(Cynomys ludovicianus)的警戒叫聲,提早採取防禦行為,以減少巢位遭掠食者發現的風險。這種跨物種的竊聽行為(interspecific eavesdropping)證明了資訊交流在不同物種間的影響,也重新界定黑尾草原犬鼠在此生態系中的角色與保育價值。
黑尾草原犬鼠的警戒叫聲區分空中與地面掠食者,資訊精確且反應迅速,為周圍其他動物提供有效的警訊。一項研究假設長嘴杓鷸能利用這些警訊作為判斷掠食風險的依據,並因此提前進入隱蔽姿態以減少巢位被發現的可能。為了驗證這個假設,研究團隊於2023至2024年間,在美國蒙大拿州的草原地區設計一系列野外實驗,使用模擬的地面掠食者(剝製的美洲貛,Taxidea taxus,置於遙控車之上)接近正在孵卵的長嘴杓鷸,並在實驗組播放黑尾草原犬鼠的地面掠食者警戒叫聲,對照組則無播放。每次實驗均記錄孵卵雌鳥何時進入隱蔽姿態(將身體與頭部壓低貼近地面),作為防禦行為的指標。
結果顯示,當黑尾草原犬鼠的警戒聲響起時,長嘴杓鷸雌鳥在掠食者離巢位更遠的距離就進入隱蔽姿態,與對照組相比平均遠了約21公尺。這項結果直接支持偷聽行為的存在,也表示黑尾草原犬鼠發出的警訊具有跨物種傳遞的價值。不過非孵卵的雄鳥並未顯示出在聽到黑尾草原犬鼠叫聲後增加警戒或俯衝驅趕行為,可能是因為這類暴露性高的反應在尚未確認掠食者接近時不會表態。
這項研究結果是第二次證實鳥類能夠偷聽黑尾草原犬鼠的警戒聲(首次發現是穴鴞,Athene cunicularia),更提供了鳥類偷聽哺乳動物行為的罕見例證,過去多數相關研究集中於鳥對鳥、或哺乳動物對哺乳動物之間的偷聽。由於這類行為能影響不同物種的群落結構與個體適存,黑尾草原犬鼠被視為在行為生態上具影響力的資訊提供者。
黑尾草原犬鼠挖掘的洞穴系統所構成的大型社會性聚落,雖為掠食者頻繁活動的區域,但若周圍鳥類能透過偷聽警戒聲而減少自身風險,則可能解釋為何許多鳥類仍偏好在黑尾草原犬鼠聚落附近繁殖與育雛,形成一種生態上的風險權衡。
然而本研究也指出,黑尾草原犬鼠與長嘴杓鷸皆因人類而面臨生存威脅。黑尾草原犬鼠以往的棲地因農業開發與傳染病而縮減至只剩原來的2%,其族群分布破碎化不僅影響自身的存活,也連帶削弱其警戒行為。黑尾草原犬鼠群體越大,越能迅速偵測掠食者,盡早發出更多警訊;而衰退的族群將影響整體生態的訊息流動與防禦效率。此一現象亦可能導致長嘴杓鷸、穴鴞等周圍鳥類的繁殖成功率下降。
圖一:長嘴杓鷸。感謝Ingrid Taylar提供。
圖二:黑尾草原犬鼠。感謝Musicaline提供。
圖三:穴鴞。感謝Wagner Machado Carlos Lemes提供。
作者:水也佑
參考文獻:
Dreelin RA et al. (2025). Interspecific eavesdropping by birds on a keystone mammal improves antipredator behaviour. Animal Behaviour.
許多鳥類仰賴視覺與聽覺訊息判斷被天敵掠食的風險,並進行防禦行為的抉擇。當訊息源自其他物種時,「偷看」或「偷聽」成為一種重要的行為適應。在北美大平原的草原生態系中,長嘴杓鷸(Numenius americanus)能夠藉由偷聽黑尾草原犬鼠(Cynomys ludovicianus)的警戒叫聲,提早採取防禦行為,以減少巢位遭掠食者發現的風險。這種跨物種的竊聽行為(interspecific eavesdropping)證明了資訊交流在不同物種間的影響,也重新界定黑尾草原犬鼠在此生態系中的角色與保育價值。
黑尾草原犬鼠的警戒叫聲區分空中與地面掠食者,資訊精確且反應迅速,為周圍其他動物提供有效的警訊。一項研究假設長嘴杓鷸能利用這些警訊作為判斷掠食風險的依據,並因此提前進入隱蔽姿態以減少巢位被發現的可能。為了驗證這個假設,研究團隊於2023至2024年間,在美國蒙大拿州的草原地區設計一系列野外實驗,使用模擬的地面掠食者(剝製的美洲貛,Taxidea taxus,置於遙控車之上)接近正在孵卵的長嘴杓鷸,並在實驗組播放黑尾草原犬鼠的地面掠食者警戒叫聲,對照組則無播放。每次實驗均記錄孵卵雌鳥何時進入隱蔽姿態(將身體與頭部壓低貼近地面),作為防禦行為的指標。
結果顯示,當黑尾草原犬鼠的警戒聲響起時,長嘴杓鷸雌鳥在掠食者離巢位更遠的距離就進入隱蔽姿態,與對照組相比平均遠了約21公尺。這項結果直接支持偷聽行為的存在,也表示黑尾草原犬鼠發出的警訊具有跨物種傳遞的價值。不過非孵卵的雄鳥並未顯示出在聽到黑尾草原犬鼠叫聲後增加警戒或俯衝驅趕行為,可能是因為這類暴露性高的反應在尚未確認掠食者接近時不會表態。
這項研究結果是第二次證實鳥類能夠偷聽黑尾草原犬鼠的警戒聲(首次發現是穴鴞,Athene cunicularia),更提供了鳥類偷聽哺乳動物行為的罕見例證,過去多數相關研究集中於鳥對鳥、或哺乳動物對哺乳動物之間的偷聽。由於這類行為能影響不同物種的群落結構與個體適存,黑尾草原犬鼠被視為在行為生態上具影響力的資訊提供者。
黑尾草原犬鼠挖掘的洞穴系統所構成的大型社會性聚落,雖為掠食者頻繁活動的區域,但若周圍鳥類能透過偷聽警戒聲而減少自身風險,則可能解釋為何許多鳥類仍偏好在黑尾草原犬鼠聚落附近繁殖與育雛,形成一種生態上的風險權衡。
然而本研究也指出,黑尾草原犬鼠與長嘴杓鷸皆因人類而面臨生存威脅。黑尾草原犬鼠以往的棲地因農業開發與傳染病而縮減至只剩原來的2%,其族群分布破碎化不僅影響自身的存活,也連帶削弱其警戒行為。黑尾草原犬鼠群體越大,越能迅速偵測掠食者,盡早發出更多警訊;而衰退的族群將影響整體生態的訊息流動與防禦效率。此一現象亦可能導致長嘴杓鷸、穴鴞等周圍鳥類的繁殖成功率下降。
圖一:長嘴杓鷸。感謝Ingrid Taylar提供。
圖二:黑尾草原犬鼠。感謝Musicaline提供。
圖三:穴鴞。感謝Wagner Machado Carlos Lemes提供。
作者:水也佑
參考文獻:
Dreelin RA et al. (2025). Interspecific eavesdropping by birds on a keystone mammal improves antipredator behaviour. Animal Behavi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