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蝗蟲就是令人類恐懼與頭痛的存在。從古埃及到近代的美國、中國,無不深受蝗災所害。因此,關於蝗災的發生,一直是人類所關注的重點。近日,來自茅里塔尼亞與日本的科研團隊們在研究沙漠飛蝗(Schistocerca gregaria)的發生中,發現了一項特殊行為,這些蝗蟲居然會幫下一代準備便當。長期以來,人們普遍認為蝗蟲這一類昆蟲,通常依靠數量取勝,對於子代的投資較少。不過,此次的發現似乎改變了這種看法。
在了解沙漠飛蝗繁殖策略前,各位讀者們需要了解的小知識
沙漠飛蝗擁有兩種不同的非遺傳表現型態,這兩種型態被稱作群聚型與獨居型,兩者在外觀與行為上有著極大的差異。 群聚型成蟲通常在乾燥環境產生,擁有極強的遷徙能力,若蟲擁有黃黑色的體色與劇毒,並多以成群結隊方式行動。 而獨居型的成蟲則相反,通常生長在濕潤環境,牠們的翅膀較短,不具備遷徙能力,若蟲通體呈現綠色,並且多以獨居方式行動。
不同沙漠飛蝗的策略與蝗蟲寶寶獨特的“便當盒”
研究團隊發現,這兩種類型的蝗蟲不僅行為與體色不同,他們所採取的繁殖策略也不同。相比於散居型的雌性蝗蟲,群聚型會產下更大的蛋,這些蛋含有更多的卵黃,能夠在胚胎出生前提供更多的營養。 不僅如此,研究團隊還發現,這兩種類型的蝗蟲卵在不同環境下竟然會表現出截然不同的發育表現。根據研究人員的觀察,在濕潤環境下的卵通常孵化出來的若蟲會發育的比較完全,體型也會遠比乾燥環境的來的更大。特別是群聚型的若蟲,會發育得更大,且體色呈現黑色。 在乾燥環境下,研究人員則有更驚人的發現,那便是若蟲竟然會攜帶獨特的“便當盒”。根據研究人員的觀察,在乾燥條件下,兩種類型的蝗蟲若蟲孵化後比濕潤環境的若蟲略小,兩種類型的若蟲體色皆呈現綠色。但與濕潤環境相比,牠們的體內有著更大的卵黃囊。這些卵黃囊被研究人員稱為便當盒,內含大量的脂肪酸與發育所需的營養。 透過對蝗蟲若蟲飢餓耐性的測試,研究人員發現乾燥條件下孵化的若蟲存活時間遠大於正常若蟲,乾燥群聚型的若蟲存活時間更是達到正常若蟲的兩倍。
這個研究結果能告訴我們什麼?這些研究對人類又有什麼影響
此次發現揭示了沙漠飛蝗對後代的營養投資策略,特別是“便當盒”現象,顯示其在乾燥環境中的適應機制。 這一成果不僅深化了對沙漠飛蝗生態行為的理解,還為蝗災預測提供了新指標。例如,通過監測蟲卵大小或若蟲存活率,科學家可更準確預測蝗蟲群聚的潛在風險。這為制定有效的蝗災防控策略奠定了基礎,也對未來農業保護與生態管理具有深遠影響。 圖(一)不同條件下,沙漠飛蝗蟲卵大小差異,SOL指的是獨居型,GREG指的是群聚型。Wet與Desiccated指的是濕潤與乾燥環境,感謝Koutaro Ould Maeno團隊分享 圖(二)不同型態若蟲體內卵黃囊差異,感謝Koutaro Ould Maeno團隊分享 圖(三)不同型態若蟲存活時間,以圓圈與三角形分別表示獨居型與群聚型若蟲,感謝Koutaro Ould Maeno團隊分享 圖(四)沙漠飛蝗產卵策略示意圖,感謝Koutaro Ould Maeno團隊分享 圖(五)沙漠飛蝗體重與乾重數據圖,包含水份含量與脂肪含量,感謝Koutaro Ould Maeno分享 編者:Rodrigo 參考資料:Koutaro Ould Maeno, Cyril Piou, Nicolas Leménager, Sidi Ould Ely, Mohamed Abdallahi Ould Babah Ebbe, Ahmed Salem Benahi, Mohamed El Hacen Jaavar. (2025). Desiccated desert locust embryos reserve yolk as a “lunch box” for posthatching survival, PNAS Nexus, Volume 4, Issue 5, pgaf132, https://doi.org/10.1093/pnasnexus/pgaf132
自古以來,蝗蟲就是令人類恐懼與頭痛的存在。從古埃及到近代的美國、中國,無不深受蝗災所害。因此,關於蝗災的發生,一直是人類所關注的重點。近日,來自茅里塔尼亞與日本的科研團隊們在研究沙漠飛蝗(Schistocerca gregaria)的發生中,發現了一項特殊行為,這些蝗蟲居然會幫下一代準備便當。長期以來,人們普遍認為蝗蟲這一類昆蟲,通常依靠數量取勝,對於子代的投資較少。不過,此次的發現似乎改變了這種看法。
在了解沙漠飛蝗繁殖策略前,各位讀者們需要了解的小知識
沙漠飛蝗擁有兩種不同的非遺傳表現型態,這兩種型態被稱作群聚型與獨居型,兩者在外觀與行為上有著極大的差異。 群聚型成蟲通常在乾燥環境產生,擁有極強的遷徙能力,若蟲擁有黃黑色的體色與劇毒,並多以成群結隊方式行動。 而獨居型的成蟲則相反,通常生長在濕潤環境,牠們的翅膀較短,不具備遷徙能力,若蟲通體呈現綠色,並且多以獨居方式行動。
不同沙漠飛蝗的策略與蝗蟲寶寶獨特的“便當盒”
研究團隊發現,這兩種類型的蝗蟲不僅行為與體色不同,他們所採取的繁殖策略也不同。相比於散居型的雌性蝗蟲,群聚型會產下更大的蛋,這些蛋含有更多的卵黃,能夠在胚胎出生前提供更多的營養。 不僅如此,研究團隊還發現,這兩種類型的蝗蟲卵在不同環境下竟然會表現出截然不同的發育表現。根據研究人員的觀察,在濕潤環境下的卵通常孵化出來的若蟲會發育的比較完全,體型也會遠比乾燥環境的來的更大。特別是群聚型的若蟲,會發育得更大,且體色呈現黑色。 在乾燥環境下,研究人員則有更驚人的發現,那便是若蟲竟然會攜帶獨特的“便當盒”。根據研究人員的觀察,在乾燥條件下,兩種類型的蝗蟲若蟲孵化後比濕潤環境的若蟲略小,兩種類型的若蟲體色皆呈現綠色。但與濕潤環境相比,牠們的體內有著更大的卵黃囊。這些卵黃囊被研究人員稱為便當盒,內含大量的脂肪酸與發育所需的營養。 透過對蝗蟲若蟲飢餓耐性的測試,研究人員發現乾燥條件下孵化的若蟲存活時間遠大於正常若蟲,乾燥群聚型的若蟲存活時間更是達到正常若蟲的兩倍。
這個研究結果能告訴我們什麼?這些研究對人類又有什麼影響
此次發現揭示了沙漠飛蝗對後代的營養投資策略,特別是“便當盒”現象,顯示其在乾燥環境中的適應機制。 這一成果不僅深化了對沙漠飛蝗生態行為的理解,還為蝗災預測提供了新指標。例如,通過監測蟲卵大小或若蟲存活率,科學家可更準確預測蝗蟲群聚的潛在風險。這為制定有效的蝗災防控策略奠定了基礎,也對未來農業保護與生態管理具有深遠影響。 圖(一)不同條件下,沙漠飛蝗蟲卵大小差異,SOL指的是獨居型,GREG指的是群聚型。Wet與Desiccated指的是濕潤與乾燥環境,感謝Koutaro Ould Maeno團隊分享 圖(二)不同型態若蟲體內卵黃囊差異,感謝Koutaro Ould Maeno團隊分享 圖(三)不同型態若蟲存活時間,以圓圈與三角形分別表示獨居型與群聚型若蟲,感謝Koutaro Ould Maeno團隊分享 圖(四)沙漠飛蝗產卵策略示意圖,感謝Koutaro Ould Maeno團隊分享 圖(五)沙漠飛蝗體重與乾重數據圖,包含水份含量與脂肪含量,感謝Koutaro Ould Maeno分享 編者:Rodrigo 參考資料:Koutaro Ould Maeno, Cyril Piou, Nicolas Leménager, Sidi Ould Ely, Mohamed Abdallahi Ould Babah Ebbe, Ahmed Salem Benahi, Mohamed El Hacen Jaavar. (2025). Desiccated desert locust embryos reserve yolk as a “lunch box” for posthatching survival, PNAS Nexus, Volume 4, Issue 5, pgaf132, https://doi.org/10.1093/pnasnexus/pgaf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