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化之聲 The Sound of Evolution的沙龍
avatar-avatar
Rodrigo
發佈於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src
src
src
src
src

長久以來,仙人掌的刺被認為是植物沙漠化適應的經典案例。它們的刺被認為與防止蒸散作用有關。然而,仙人掌的刺真的與適應有關嗎?它們又是如何變成現在這個短胖無葉的形狀。或許,中南美洲山區的一類植物或許能解答這些問題。 這類植物被稱為木麒麟屬(Pereskia),是一類長著大葉片的熱帶植物,主要分布在巴西與墨西哥等地。它們通常以灌木的形式生長,部分物種也有以藤本形式生長。木麒麟的葉柄處通常生長著一圈刺。這種構造被稱為刺座(Areole),是由小葉發育而來的構造。除了葉柄長有尖刺外,木麒麟的果實裡也長有短刺,它們這麼做的方式也很簡單,就是用來防止動物啃食。 看到這裡,眼尖的讀者應該看出來了,木麒麟實際上是一種仙人掌。不過,和尋常的仙人掌不同,它們是仙人掌家族中最古老的族裔。它們不僅長著巨大的葉片,還保留木質化的纖細枝幹,看起來和那些短胖的親戚完全不同。那是什麼原因讓其他仙人掌走向與木麒麟截然不同的道路呢?植物學家認為這可能與安地斯山脈的造山運動有關。 距今2500萬至2000萬年前,安地斯山脈隆起,阻擋了來自太平洋的暖濕空氣,導致南美洲的氣候日趨乾燥。在這樣乾燥的大環境下,部分遠在安地斯山脈週邊的木麒麟也悄悄發生了變化,它們的葉開始演化的厚實,以便保有更多水分,這些植物後來分化成了麒麟掌屬(Pereskiopsis)。 在更高海拔,降雨量更少的山區,這些木麒麟的生存環境更加惡劣,它們的葉為了適應強烈的日照與溫差極大的環境,變得比原先更加細小多汁,莖也變得更加肥大。它們的刺座為了防禦高山上飢餓的植食動物,變得遠比親戚更加粗大、茂密。這支族裔在後來演化成擬葉仙人掌屬(Maihuenia)。 在距今1000萬年前,這群在安地斯山脈的木麒麟的葉徹底退化,改以肥厚的莖行光合作用,並在鳥類的傳播下,遍及沙漠與雨林。這支族裔最終演化成我們如今所熟知的仙人掌。 數萬年來,仙人掌科的植物經歷許多重大的改變,但唯一不變的始終它們的刺座。幾乎每一種仙人掌都有這種標誌性的特徵。這項特徵不僅在仙人掌世代傳承中,擔任防禦的重要功能,在一些雨林內的物種,如三角柱仙人掌,這些刺座還擔任攀爬宿主的重要功能。可以說,仙人掌把刺座的功能開發到淋漓盡致。 仙人掌科植物的演化歷程展現了自然選擇的驚人力量,從木麒麟屬的原始形態到現代仙人掌的短胖無葉結構,無不體現植物對環境適應的卓越能力。刺座作為仙人掌科的標誌性特徵,不僅在防禦和攀爬中發揮關鍵作用,更在數千萬年的演化中成為連結各物種的獨特紐帶。這一演化故事不僅揭示了仙人掌如何在極端環境中生存,也為我們理解植物適應性演化的機制提供了寶貴的啟示。未來,隨著對仙人掌科植物基因組和生態適應研究的深入,我們或許能更全面地揭示這些沙漠之子的生存奧秘。 圖(一)木麒麟的花與葉,感謝Kauderwelsch分享 圖(二)木麒麟的刺座,感謝Purves, M.分享 圖(三)灌木狀的麒麟掌植株,可以看到刺座與肉質葉共同生長在莖幹上,感謝Consultaplantas分享 圖(四)擬葉仙人掌屬物種(Maihuenia patigonica)的花與植株,綠色細小的部分是極度退化的葉,感謝Dick Culbert分享 圖(五)型態各異的仙人掌圖繪,感謝G. Mütrel, Leipzig ; Berlin ; Wien : F.A. Brockhaus分享 作者:Rodrigo 參考資料 Edwards, Erika J.; Nyffeler, Reto & Donoghue, Michael J. (2005), "Basal cactus phylogeny: implications of Pereskia (Cactaceae) paraphyly for the transition to the cactus life form", American Journal of Botany, 92 (7): 1177–1188, doi:10.3732/ajb.92.7.1177 Barthlott, Wilhelm (1983), "Biogeography and Evolution in Neo- and Paleotropical Rhipsalinae (Cactaceae)", Sonderb. Naturwiss. Vereins Hamburg, 7: 241–248

❦ 莊小昕-avatar-img
❦ 莊小昕和其他 15 人喜歡這篇
avatar-img
加入討論
avatar-avatar
Rodrigo
發佈於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src
src
src
src
src

長久以來,仙人掌的刺被認為是植物沙漠化適應的經典案例。它們的刺被認為與防止蒸散作用有關。然而,仙人掌的刺真的與適應有關嗎?它們又是如何變成現在這個短胖無葉的形狀。或許,中南美洲山區的一類植物或許能解答這些問題。 這類植物被稱為木麒麟屬(Pereskia),是一類長著大葉片的熱帶植物,主要分布在巴西與墨西哥等地。它們通常以灌木的形式生長,部分物種也有以藤本形式生長。木麒麟的葉柄處通常生長著一圈刺。這種構造被稱為刺座(Areole),是由小葉發育而來的構造。除了葉柄長有尖刺外,木麒麟的果實裡也長有短刺,它們這麼做的方式也很簡單,就是用來防止動物啃食。 看到這裡,眼尖的讀者應該看出來了,木麒麟實際上是一種仙人掌。不過,和尋常的仙人掌不同,它們是仙人掌家族中最古老的族裔。它們不僅長著巨大的葉片,還保留木質化的纖細枝幹,看起來和那些短胖的親戚完全不同。那是什麼原因讓其他仙人掌走向與木麒麟截然不同的道路呢?植物學家認為這可能與安地斯山脈的造山運動有關。 距今2500萬至2000萬年前,安地斯山脈隆起,阻擋了來自太平洋的暖濕空氣,導致南美洲的氣候日趨乾燥。在這樣乾燥的大環境下,部分遠在安地斯山脈週邊的木麒麟也悄悄發生了變化,它們的葉開始演化的厚實,以便保有更多水分,這些植物後來分化成了麒麟掌屬(Pereskiopsis)。 在更高海拔,降雨量更少的山區,這些木麒麟的生存環境更加惡劣,它們的葉為了適應強烈的日照與溫差極大的環境,變得比原先更加細小多汁,莖也變得更加肥大。它們的刺座為了防禦高山上飢餓的植食動物,變得遠比親戚更加粗大、茂密。這支族裔在後來演化成擬葉仙人掌屬(Maihuenia)。 在距今1000萬年前,這群在安地斯山脈的木麒麟的葉徹底退化,改以肥厚的莖行光合作用,並在鳥類的傳播下,遍及沙漠與雨林。這支族裔最終演化成我們如今所熟知的仙人掌。 數萬年來,仙人掌科的植物經歷許多重大的改變,但唯一不變的始終它們的刺座。幾乎每一種仙人掌都有這種標誌性的特徵。這項特徵不僅在仙人掌世代傳承中,擔任防禦的重要功能,在一些雨林內的物種,如三角柱仙人掌,這些刺座還擔任攀爬宿主的重要功能。可以說,仙人掌把刺座的功能開發到淋漓盡致。 仙人掌科植物的演化歷程展現了自然選擇的驚人力量,從木麒麟屬的原始形態到現代仙人掌的短胖無葉結構,無不體現植物對環境適應的卓越能力。刺座作為仙人掌科的標誌性特徵,不僅在防禦和攀爬中發揮關鍵作用,更在數千萬年的演化中成為連結各物種的獨特紐帶。這一演化故事不僅揭示了仙人掌如何在極端環境中生存,也為我們理解植物適應性演化的機制提供了寶貴的啟示。未來,隨著對仙人掌科植物基因組和生態適應研究的深入,我們或許能更全面地揭示這些沙漠之子的生存奧秘。 圖(一)木麒麟的花與葉,感謝Kauderwelsch分享 圖(二)木麒麟的刺座,感謝Purves, M.分享 圖(三)灌木狀的麒麟掌植株,可以看到刺座與肉質葉共同生長在莖幹上,感謝Consultaplantas分享 圖(四)擬葉仙人掌屬物種(Maihuenia patigonica)的花與植株,綠色細小的部分是極度退化的葉,感謝Dick Culbert分享 圖(五)型態各異的仙人掌圖繪,感謝G. Mütrel, Leipzig ; Berlin ; Wien : F.A. Brockhaus分享 作者:Rodrigo 參考資料 Edwards, Erika J.; Nyffeler, Reto & Donoghue, Michael J. (2005), "Basal cactus phylogeny: implications of Pereskia (Cactaceae) paraphyly for the transition to the cactus life form", American Journal of Botany, 92 (7): 1177–1188, doi:10.3732/ajb.92.7.1177 Barthlott, Wilhelm (1983), "Biogeography and Evolution in Neo- and Paleotropical Rhipsalinae (Cactaceae)", Sonderb. Naturwiss. Vereins Hamburg, 7: 241–248

❦ 莊小昕-avatar-img
❦ 莊小昕和其他 15 人喜歡這篇
avatar-img
加入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