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atar-avatar
Hank職場觀察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近期 IG 上熱議「責任制」到底是什麼?
有人認為,責任制代表工作彈性、時間自主;但也有不少人指出,若制度未明確定義與保障,加班與壓力往往落在員工肩上,卻不見合理報酬與補償。


⚖️ 法律依據:

《勞基法》第84-1條規定,某些職類可採責任制,不受每日工時限制。
但條件是:必須經主管機關核准,且不得損害勞工健康與權益。


✅ 支持者的觀點:

工時彈性可自主安排,提升工作效率

省去打卡與加班流程,能更專注於成果

對資深或自律型人才而言,是一種信任與尊重

❌ 反對者的觀點:

易被企業濫用,變相不給加班費

模糊工時與休息界線,讓下班變成幻想

責任無限延伸,心理壓力卻沒有對價回報


🧠 現實問題:理想 vs 台灣實況

在理想情況下,責任制應建立於:
**彈性工時 + 明確目標 + 完整制度(如三合一職務說明書)**上,
讓員工能依照明確規範,自主完成任務、追求成果,而非被工時綁架。


但台灣多數企業仍停留在「有在做事才表示有在工作」的思維。
當員工提早完成任務,或暫時無事可做,主管往往解讀為「你太閒」,而非「你效率高」。

這樣的職場文化,讓責任制名存實亡——
成了延長工時、壓縮個人時間的合法藉口,卻沒有對應的成果評估或報酬回饋。


🧪 案例分享:你效率高,卻被認為太閒?

公司業助就職三個月,辦公室人員被歸屬「責任制單位」。她每天提前完成工作:派當天/明日車趟、打單、排出貨單…。甚至幫忙支援其他部門。

有一天下午,她的主管聊天時跟我說「那個新來的業助,好像很閒沒什麼事做,每天都準時下班,太爽了。」
於是開始安排她分擔一些雜事,但她果斷拒絕。主管私下找我表示:「她比較沒有團隊合作精神,應該待不久」

我感到困惑,過去業助要額外留下來一個小時才能完成的工作,新來的業助,明明效率高,在八個小時內就完成,而且還做更多,為什麼會被當成「沒有團隊合作精神?」


當工作成果被忽視,「提前完成工作」的時間反而成了評價依據,責任制已失去了原本該有的彈性與尊重。


🛠️ 責任制要落地,需要哪些制度配套?


1️⃣ 建立「三合一職務說明書」制度

包含:職務內容、職能需求、KPI/績效指標
👉 明確劃定責任範圍,避免模糊與超過工作負荷


2️⃣ 導入「成果導向」文化

👉 以「完成什麼」取代「工作多久」

👉 培養主管與團隊重視「效率 ≠ 偷懶」


3️⃣ 設計透明的績效回饋機制

👉 明定完成任務後可獲得:獎金、調薪、晉升機會
👉 避免「做得多、不如說得巧」的反激勵現象


4️⃣ 保障彈性工時與下班權益

👉 制定「可調整工時範圍」與「下班後不打擾原則」
👉 明訂主管不得以訊息/壓力干涉休息時間


5️⃣ 強化主管的管理轉型培訓

👉 重點從「控管行為」轉為「信任與成果管理」
👉 避免問「你現在在做什麼?」而該問「你完成了什麼?」

Dr. Soonlin-avatar-img
Dr. Soonlin和其他 1 人喜歡這篇
avatar-img
加入討論
avatar-avatar
Hank職場觀察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近期 IG 上熱議「責任制」到底是什麼?
有人認為,責任制代表工作彈性、時間自主;但也有不少人指出,若制度未明確定義與保障,加班與壓力往往落在員工肩上,卻不見合理報酬與補償。


⚖️ 法律依據:

《勞基法》第84-1條規定,某些職類可採責任制,不受每日工時限制。
但條件是:必須經主管機關核准,且不得損害勞工健康與權益。


✅ 支持者的觀點:

工時彈性可自主安排,提升工作效率

省去打卡與加班流程,能更專注於成果

對資深或自律型人才而言,是一種信任與尊重

❌ 反對者的觀點:

易被企業濫用,變相不給加班費

模糊工時與休息界線,讓下班變成幻想

責任無限延伸,心理壓力卻沒有對價回報


🧠 現實問題:理想 vs 台灣實況

在理想情況下,責任制應建立於:
**彈性工時 + 明確目標 + 完整制度(如三合一職務說明書)**上,
讓員工能依照明確規範,自主完成任務、追求成果,而非被工時綁架。


但台灣多數企業仍停留在「有在做事才表示有在工作」的思維。
當員工提早完成任務,或暫時無事可做,主管往往解讀為「你太閒」,而非「你效率高」。

這樣的職場文化,讓責任制名存實亡——
成了延長工時、壓縮個人時間的合法藉口,卻沒有對應的成果評估或報酬回饋。


🧪 案例分享:你效率高,卻被認為太閒?

公司業助就職三個月,辦公室人員被歸屬「責任制單位」。她每天提前完成工作:派當天/明日車趟、打單、排出貨單…。甚至幫忙支援其他部門。

有一天下午,她的主管聊天時跟我說「那個新來的業助,好像很閒沒什麼事做,每天都準時下班,太爽了。」
於是開始安排她分擔一些雜事,但她果斷拒絕。主管私下找我表示:「她比較沒有團隊合作精神,應該待不久」

我感到困惑,過去業助要額外留下來一個小時才能完成的工作,新來的業助,明明效率高,在八個小時內就完成,而且還做更多,為什麼會被當成「沒有團隊合作精神?」


當工作成果被忽視,「提前完成工作」的時間反而成了評價依據,責任制已失去了原本該有的彈性與尊重。


🛠️ 責任制要落地,需要哪些制度配套?


1️⃣ 建立「三合一職務說明書」制度

包含:職務內容、職能需求、KPI/績效指標
👉 明確劃定責任範圍,避免模糊與超過工作負荷


2️⃣ 導入「成果導向」文化

👉 以「完成什麼」取代「工作多久」

👉 培養主管與團隊重視「效率 ≠ 偷懶」


3️⃣ 設計透明的績效回饋機制

👉 明定完成任務後可獲得:獎金、調薪、晉升機會
👉 避免「做得多、不如說得巧」的反激勵現象


4️⃣ 保障彈性工時與下班權益

👉 制定「可調整工時範圍」與「下班後不打擾原則」
👉 明訂主管不得以訊息/壓力干涉休息時間


5️⃣ 強化主管的管理轉型培訓

👉 重點從「控管行為」轉為「信任與成果管理」
👉 避免問「你現在在做什麼?」而該問「你完成了什麼?」

Dr. Soonlin-avatar-img
Dr. Soonlin和其他 1 人喜歡這篇
avatar-img
加入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