傑克書房
avatar-avatar
老傑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src

第二章 小一,1969-1970

之五、永遠的史艷文

    小一只上半天課程,這對越區就讀的學生來說是個很大的困擾。大部分的同學都住在學校附近,放學走幾步路就可以回家吃飯,但我卻要快走一個小時才到得了家。在學校還沒開辦小一營養午餐之前,老媽通常每天會給我帶一個小便當,放學先吃了便當再走路回家。

    那時我有兩個選擇:一是繼續留在教室寫功課,等到上整天課的中高年級放學之後,再去找老哥或老姊一同回家;或者一邊唱著《晶晶》主題曲,一邊「人海茫茫獨自飄零」地自己走回去。

    多半的時候我都選擇自己走,因為沒人管束,可以慢慢走、慢慢玩、慢慢看。

    看什麼呢?當然是每天中午播出的布袋戲《雲州大儒俠》。由於回家的路線上民居散落,我必須先快步通過前面荒涼的地段,趕在中午12點半以前走到成功路,才會有大約三百公尺長的密集民宅。那一路過去,十戶裡總有八九戶開著電視在看「史艷文」。

    1962年台視開播之後,也曾找過幾個布袋戲班來演出,但反應都不佳。後來找到在西門町「今日世界」演出的黃俊雄,這才為台灣布袋戲的發展,開闢了一條璀璨之路。

    1970年三月,台視播出的布袋戲《雲州大儒俠》係改編自清代章回小說《野叟曝言》,掌中戲前輩黃海岱將小說劇本改編為《忠孝義勇傳》。劇中的名將文素臣、隨身家僕、及生意人劉大郎等角色,搖身一變,成為剷奸除惡的儒俠史炎雲、庸兒、及丑角劉三。等到電視布袋戲開播時,黃俊雄再將史炎雲更名為史艷文,施展絕學「純陽掌」的大儒俠於是在江湖上掀起一陣狂風。

    剛開始,每周只播出一集試水溫,但立刻造成全台轟動,於是增加到每周三集,最後才是每天中午播出,也正好是我小一下學期每天趕路回家的時段。那個年代的史艷文,簡直就是中小學生心目中的共同偶像,其魅力,豈是今日影視、動漫、或手遊明星所能追比。學校的老師一再告誡,不可在作文簿裡把史艷文描繪成民族英雄,或是把大儒俠的死對頭「藏鏡人」說得比萬惡的共匪還要罪孽深重。但是時勢所趨,當大街小巷都在傳唱命運青紅燈、黑玫瑰、冷雙子、苦海女神龍等布袋戲插曲,大人小孩開口閉口都會繞上兩句「二齒」的口頭禪:「哈麥」、「哈麥」的時候,你就知道這股布袋戲的旋風已掃遍全台。

    小學生的課間遊戲,會把早晨用來檢查的手帕一角打上一個單結,右手食指從單結中間的空隙穿過,布袋戲的人物史艷文、劉三、二齒、怪老子就一一出現,隨便大家自由發揮集體創作。或者把外套披在肩上,站上桌椅大喊一聲:「看我的純陽掌!」然後跳下來摔倒。

    據說那時還有個小六學生逃家,背了包袱,要到深山裡去拜師,學習史艷文的純陽掌。每天中午12點半到一點,史艷文大戰藏鏡人的關鍵時段,據說街市人車稀少,工人怠惰,農民倦勤,甚至省議會為此流會。當時還造成全台97%的電視收視率,至今無人能及。

    所謂人紅是非多,當其他兩家電視台同時段的收視接近鴨蛋,而台視內部其他節目也無法在午間時段播出,史艷文於是內外遭忌,不斷被檢舉而遭到各方約談。

    大儒俠雖然救國救民,卻也不得不與現實妥協,協助史艷文對抗萬惡罪魁藏鏡人的中原群俠中,硬是突兀地掰出了一位武功奇高、裝扮怪異的「中國強」。明明是台語播出的傳統戲劇,現身音樂卻是國語發音的進行曲:「中國強,中國強,中國一定強…」明眼人一看便知,頭臉蒙著青天白日國徽的「中國強」,還有他的配樂,自然是為了要「保護」史艷文。尤其是在教忠教孝、反共抗俄的時代氛圍下,即便是中國強的戲份超越了史艷文,也是理所當然。當時甚至還有鞋廠、藥廠為趕時髦,而以中國強為品牌,也沒有所謂商標權的問題(當然更不會有現今的政治正確性問題)。

    儘管「中國強」一度成為當時最紅的洗腦神曲,台灣傳統戲曲似乎始終不受當局青睞。

    1972年,省議會的教育質詢中,多位議員呼籲政府,對於電視台競播武打暴力節目,如華視的《西螺七崁》和台視的《雲州大儒俠》,須加以糾正。

    終於,1974年6月,一說政府以「影響農工作息」為由,下令禁播以台語發音的布袋戲劇;一說其實並未禁播,只是台語戲劇與當時的「推行國語運動」相衝突,要求電視台嚴審劇本,以至於每次送審劇本都不通過,只好停播;還有一說,是劇中人物「怪老子」自稱閻王不准他活到64歲,所以永遠都是63歲,就有好事者檢舉「怪老子」是在影射民國63年已不常露面的老蔣杯杯,而「藏鏡人」則是暗諷躲在老蔣杯杯背後的小蔣杯杯…

    不管怎麼說,《雲州大儒俠》在連播了583集之後,突然從電視螢幕上消失,讓很多很多人失望不已。雖然再過十年之後,大儒俠又多次重現江湖,但收視率97%的風光已不再。綁著大馬尾的史艷文,只有默默留在四、五、六年級的心中,成為永遠的英雄。

avatar-img
加入討論
avatar-avatar
老傑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src

第二章 小一,1969-1970

之五、永遠的史艷文

    小一只上半天課程,這對越區就讀的學生來說是個很大的困擾。大部分的同學都住在學校附近,放學走幾步路就可以回家吃飯,但我卻要快走一個小時才到得了家。在學校還沒開辦小一營養午餐之前,老媽通常每天會給我帶一個小便當,放學先吃了便當再走路回家。

    那時我有兩個選擇:一是繼續留在教室寫功課,等到上整天課的中高年級放學之後,再去找老哥或老姊一同回家;或者一邊唱著《晶晶》主題曲,一邊「人海茫茫獨自飄零」地自己走回去。

    多半的時候我都選擇自己走,因為沒人管束,可以慢慢走、慢慢玩、慢慢看。

    看什麼呢?當然是每天中午播出的布袋戲《雲州大儒俠》。由於回家的路線上民居散落,我必須先快步通過前面荒涼的地段,趕在中午12點半以前走到成功路,才會有大約三百公尺長的密集民宅。那一路過去,十戶裡總有八九戶開著電視在看「史艷文」。

    1962年台視開播之後,也曾找過幾個布袋戲班來演出,但反應都不佳。後來找到在西門町「今日世界」演出的黃俊雄,這才為台灣布袋戲的發展,開闢了一條璀璨之路。

    1970年三月,台視播出的布袋戲《雲州大儒俠》係改編自清代章回小說《野叟曝言》,掌中戲前輩黃海岱將小說劇本改編為《忠孝義勇傳》。劇中的名將文素臣、隨身家僕、及生意人劉大郎等角色,搖身一變,成為剷奸除惡的儒俠史炎雲、庸兒、及丑角劉三。等到電視布袋戲開播時,黃俊雄再將史炎雲更名為史艷文,施展絕學「純陽掌」的大儒俠於是在江湖上掀起一陣狂風。

    剛開始,每周只播出一集試水溫,但立刻造成全台轟動,於是增加到每周三集,最後才是每天中午播出,也正好是我小一下學期每天趕路回家的時段。那個年代的史艷文,簡直就是中小學生心目中的共同偶像,其魅力,豈是今日影視、動漫、或手遊明星所能追比。學校的老師一再告誡,不可在作文簿裡把史艷文描繪成民族英雄,或是把大儒俠的死對頭「藏鏡人」說得比萬惡的共匪還要罪孽深重。但是時勢所趨,當大街小巷都在傳唱命運青紅燈、黑玫瑰、冷雙子、苦海女神龍等布袋戲插曲,大人小孩開口閉口都會繞上兩句「二齒」的口頭禪:「哈麥」、「哈麥」的時候,你就知道這股布袋戲的旋風已掃遍全台。

    小學生的課間遊戲,會把早晨用來檢查的手帕一角打上一個單結,右手食指從單結中間的空隙穿過,布袋戲的人物史艷文、劉三、二齒、怪老子就一一出現,隨便大家自由發揮集體創作。或者把外套披在肩上,站上桌椅大喊一聲:「看我的純陽掌!」然後跳下來摔倒。

    據說那時還有個小六學生逃家,背了包袱,要到深山裡去拜師,學習史艷文的純陽掌。每天中午12點半到一點,史艷文大戰藏鏡人的關鍵時段,據說街市人車稀少,工人怠惰,農民倦勤,甚至省議會為此流會。當時還造成全台97%的電視收視率,至今無人能及。

    所謂人紅是非多,當其他兩家電視台同時段的收視接近鴨蛋,而台視內部其他節目也無法在午間時段播出,史艷文於是內外遭忌,不斷被檢舉而遭到各方約談。

    大儒俠雖然救國救民,卻也不得不與現實妥協,協助史艷文對抗萬惡罪魁藏鏡人的中原群俠中,硬是突兀地掰出了一位武功奇高、裝扮怪異的「中國強」。明明是台語播出的傳統戲劇,現身音樂卻是國語發音的進行曲:「中國強,中國強,中國一定強…」明眼人一看便知,頭臉蒙著青天白日國徽的「中國強」,還有他的配樂,自然是為了要「保護」史艷文。尤其是在教忠教孝、反共抗俄的時代氛圍下,即便是中國強的戲份超越了史艷文,也是理所當然。當時甚至還有鞋廠、藥廠為趕時髦,而以中國強為品牌,也沒有所謂商標權的問題(當然更不會有現今的政治正確性問題)。

    儘管「中國強」一度成為當時最紅的洗腦神曲,台灣傳統戲曲似乎始終不受當局青睞。

    1972年,省議會的教育質詢中,多位議員呼籲政府,對於電視台競播武打暴力節目,如華視的《西螺七崁》和台視的《雲州大儒俠》,須加以糾正。

    終於,1974年6月,一說政府以「影響農工作息」為由,下令禁播以台語發音的布袋戲劇;一說其實並未禁播,只是台語戲劇與當時的「推行國語運動」相衝突,要求電視台嚴審劇本,以至於每次送審劇本都不通過,只好停播;還有一說,是劇中人物「怪老子」自稱閻王不准他活到64歲,所以永遠都是63歲,就有好事者檢舉「怪老子」是在影射民國63年已不常露面的老蔣杯杯,而「藏鏡人」則是暗諷躲在老蔣杯杯背後的小蔣杯杯…

    不管怎麼說,《雲州大儒俠》在連播了583集之後,突然從電視螢幕上消失,讓很多很多人失望不已。雖然再過十年之後,大儒俠又多次重現江湖,但收視率97%的風光已不再。綁著大馬尾的史艷文,只有默默留在四、五、六年級的心中,成為永遠的英雄。

avatar-img
加入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