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我重複閱讀好幾次的小說,在二十來歲重讀時,新的感悟湧現得特別明顯,在讚嘆納博科夫的文采之餘,也明確地理解到他在書中採用的敘事詭計,與現實呼應得多麽讓人心寒,《蘿莉塔》對我而言,已從文學名作變成了帶有文學色彩的犯罪推理之作。
其中最大的核心詭計,無疑是女主角的名字,從「朵拉芮絲・海茲(Dolores Haze)」,被「愛稱」為「蘿莉塔(Lolita)」、「蘿(Lo)」,有如一個惹人憐愛、沒有主體意識的小寵物。當朵拉芮絲被抹去了原本的名字,成為了主角韓伯特投以情慾與幻想的「蘿莉塔」,這個故事也從少女被綁架、限制人身自由、一再被成年人滿足私慾利用的恐怖犯罪紀錄,變成了一名深情男子傾盡所有生命、卻難以獲得善終的「偉大愛情故事」。
即便納博科夫一再於故事中提醒讀者:韓伯特不可信;韓伯特無庸置疑地摧毀了一個小女孩的人生,但世人記得的卻只是覆蓋著香豔色彩的「禁忌之戀」。一如蘿莉塔的名字響起時,朵拉芮絲的人生就會被一次次抹去、殺害,她曾經熱愛的網球、溜冰、戲劇演出,可能擁有的光明未來,都因為韓伯特而遭到中斷。
讓韓伯特受到法律制裁的,也不是他對朵拉芮絲施加的惡行,而是他殺害了另一個對朵拉芮絲伸出魔爪的成年人。這何嘗不是另一種諷刺——一個有所成就的男性的死亡,比一個社會邊緣的女孩受到的性傷害,更加受到體制的重視。
💡補充:
「蘿莉塔」原本是朵拉芮絲的母親稱呼女兒的小名,不同於母親夏洛特對女兒的不耐煩甚至厭惡,韓伯特是「傾注愛意」地一再覆誦蘿莉塔。但反過來說,「蘿莉塔」這個名字,也被韓伯特的慾望給沾染、玷污了。
💡延伸閱讀:
《凡妮莎》,從受害者的視角觀望這個被美化的「愛情故事」,書中含有大量對《蘿莉塔》的討論。
這本我重複閱讀好幾次的小說,在二十來歲重讀時,新的感悟湧現得特別明顯,在讚嘆納博科夫的文采之餘,也明確地理解到他在書中採用的敘事詭計,與現實呼應得多麽讓人心寒,《蘿莉塔》對我而言,已從文學名作變成了帶有文學色彩的犯罪推理之作。
其中最大的核心詭計,無疑是女主角的名字,從「朵拉芮絲・海茲(Dolores Haze)」,被「愛稱」為「蘿莉塔(Lolita)」、「蘿(Lo)」,有如一個惹人憐愛、沒有主體意識的小寵物。當朵拉芮絲被抹去了原本的名字,成為了主角韓伯特投以情慾與幻想的「蘿莉塔」,這個故事也從少女被綁架、限制人身自由、一再被成年人滿足私慾利用的恐怖犯罪紀錄,變成了一名深情男子傾盡所有生命、卻難以獲得善終的「偉大愛情故事」。
即便納博科夫一再於故事中提醒讀者:韓伯特不可信;韓伯特無庸置疑地摧毀了一個小女孩的人生,但世人記得的卻只是覆蓋著香豔色彩的「禁忌之戀」。一如蘿莉塔的名字響起時,朵拉芮絲的人生就會被一次次抹去、殺害,她曾經熱愛的網球、溜冰、戲劇演出,可能擁有的光明未來,都因為韓伯特而遭到中斷。
讓韓伯特受到法律制裁的,也不是他對朵拉芮絲施加的惡行,而是他殺害了另一個對朵拉芮絲伸出魔爪的成年人。這何嘗不是另一種諷刺——一個有所成就的男性的死亡,比一個社會邊緣的女孩受到的性傷害,更加受到體制的重視。
💡補充:
「蘿莉塔」原本是朵拉芮絲的母親稱呼女兒的小名,不同於母親夏洛特對女兒的不耐煩甚至厭惡,韓伯特是「傾注愛意」地一再覆誦蘿莉塔。但反過來說,「蘿莉塔」這個名字,也被韓伯特的慾望給沾染、玷污了。
💡延伸閱讀:
《凡妮莎》,從受害者的視角觀望這個被美化的「愛情故事」,書中含有大量對《蘿莉塔》的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