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atar-avatar
Huuhang Luu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荊州王家嘴楚簡《孔子曰》係今人偽造的偽簡(下)


 

按,此『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之言,是在那個原始及『堯舜』社會裡而不存在於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的現世裡的賢君的現實社會裡。根本不在春秋貴族當初思維模式裡可以出現的現在看來進步的社會觀。

 

即使分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這幾句話,也可以看出:

 

所謂『使老有所終』不符合春秋時代現實社會該出現的想法。因為,在傳統社會裡,人的一生是以家族為單位,沒有所謂成年人應脫離自家的家族去獨自生活的中心想法。所以,人到了老年,沒有什麼道理會有『使老有所終』的狀況發生。即,古代尤其春秋封建時代,人老了,在家族共居之下由兒子孫子照顧,即使無兒無妻,老了也在家族內有族內晚輩的照顧,沒有讓社會擔負什麼照托之需要。所以就沒有『使老有所終』成為一項課題。因此孔子才有『老者安之』(《論語‧公冶長》)之言,指老年之後有安穩的餘生。活到最後一刻(『終』)不是問題,而活的『安』(安穩)需要家人關注才是要關注的課題。所以說,孔子之口,於是根本就不會發出什麼『使老有所終』這種言論。而『使老有所終』要到後世朝代會有對於孤老的照顧的福利制度,也不是春秋時代出現的進步現象。而且一如戰國時代孟子時於當時社會老人的理想『班白者不負載於道路』,也就是白髮老人不再背負重物在路上行走。可以看出,春秋戰國時代,老年人多數還不能退休安享餘生,還得至死從事體力勞動始能謀生。所以『安』不了,所以『安』就是理想。而以當時的生產力不夠進步,老人也得工作,但都可以在都在家族中生存,而活到生命的最後一天(『終』)是必然的,『使老有所終』也就不是什麼理想。此其一也。

 

而『壯有所用』對春秋時代而言,根本廢話一則,每個人長大之後,承家業,農之子恒為農,商之子恒偽商,工之子恒為工為主,人人都有業可就,生產力落後而需要全民就業,沒有什麼『壯有所用』成為一項需要達成的理想。孔子根本就不會有此種言論成立的可能性,也不是當時人們可以認為是一個待解決的問題。所以孔子曾說的『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論語‧公冶長》)三句話一比對漢儒的『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壯』的『壯有所用』根本不是孔子要重視的課題,所以孔子對年成年人(『壯』),要求的是朋友之間要講『信』。

 

至於『幼有所長』一句,就春秋時代以及後世傳統中國而言,也是一句廢言,因為,幼兒本來就是家長照顧長成,即使家長早逝,族人也會照顧長大,所以『長』不是間題,孔子所重視的讓『少者懷之』。即長成(『長』)不是問題,要讓小孩子能夠被關愛及教育(『懷』)才是課題。

 

其實若是對春秋戰國時代的諸子源流及其學說有所了解,可以發現,〈禮運大同篇〉的思想本源是墨家的兼愛思想,正是這種〈禮運大同篇〉講的『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相當的墨子兼愛思想,才被儒家孔子的後學孟子大肆批評是無父。〈禮運大同篇〉講『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而接著才講出,『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因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之後,才會邏輯上引出了『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的大同厘想社會,但,即使孟子已比孔子更開明,但也容不下墨家的兼愛,認為是倫常之敵(『無父』)。

 

一分析之下,可以看出〈禮運大同篇〉內容己非孔孟所可以認同的思想,更遑論其中的『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了。當然,更不可能出了先秦楚墓裡會有漢儒的『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而假托出自孔子之口的可以成立的可能性,除非是今人不明先秦諸子源流及學說的半弔子讀書人被派來寫偽簡文本才會出的錯,把漢儒的話當孔子的話抄成文本,更還抄錯,又引生一個絕大笑點了。

 

因為,該現代半弔子儒,竟然把『老有所終』抄成不倫不類的『老有所歸』了,以致畫虎反類犬,偽情於是更加赤熾了。『歸』的原始意義,是指女子出嫁至夫家稱之為『歸』,後來還洐生成歸還的意思。所以這『老有所歸』是指“獨身老婦嫁人”?或“老人有地方可以歸還”?再不要談〈禮運大同篇〉是講『女有歸』即每個女子都有婚姻。『老有所歸』此句還可真是離譜!

 

所以所謂荊州王家嘴楚簡《孔子曰》也屬今人偽造文本的偽簡。(劉有恒,2025.8.24)

 

avatar-img
加入討論
avatar-avatar
Huuhang Luu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荊州王家嘴楚簡《孔子曰》係今人偽造的偽簡(下)


 

按,此『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之言,是在那個原始及『堯舜』社會裡而不存在於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的現世裡的賢君的現實社會裡。根本不在春秋貴族當初思維模式裡可以出現的現在看來進步的社會觀。

 

即使分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這幾句話,也可以看出:

 

所謂『使老有所終』不符合春秋時代現實社會該出現的想法。因為,在傳統社會裡,人的一生是以家族為單位,沒有所謂成年人應脫離自家的家族去獨自生活的中心想法。所以,人到了老年,沒有什麼道理會有『使老有所終』的狀況發生。即,古代尤其春秋封建時代,人老了,在家族共居之下由兒子孫子照顧,即使無兒無妻,老了也在家族內有族內晚輩的照顧,沒有讓社會擔負什麼照托之需要。所以就沒有『使老有所終』成為一項課題。因此孔子才有『老者安之』(《論語‧公冶長》)之言,指老年之後有安穩的餘生。活到最後一刻(『終』)不是問題,而活的『安』(安穩)需要家人關注才是要關注的課題。所以說,孔子之口,於是根本就不會發出什麼『使老有所終』這種言論。而『使老有所終』要到後世朝代會有對於孤老的照顧的福利制度,也不是春秋時代出現的進步現象。而且一如戰國時代孟子時於當時社會老人的理想『班白者不負載於道路』,也就是白髮老人不再背負重物在路上行走。可以看出,春秋戰國時代,老年人多數還不能退休安享餘生,還得至死從事體力勞動始能謀生。所以『安』不了,所以『安』就是理想。而以當時的生產力不夠進步,老人也得工作,但都可以在都在家族中生存,而活到生命的最後一天(『終』)是必然的,『使老有所終』也就不是什麼理想。此其一也。

 

而『壯有所用』對春秋時代而言,根本廢話一則,每個人長大之後,承家業,農之子恒為農,商之子恒偽商,工之子恒為工為主,人人都有業可就,生產力落後而需要全民就業,沒有什麼『壯有所用』成為一項需要達成的理想。孔子根本就不會有此種言論成立的可能性,也不是當時人們可以認為是一個待解決的問題。所以孔子曾說的『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論語‧公冶長》)三句話一比對漢儒的『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壯』的『壯有所用』根本不是孔子要重視的課題,所以孔子對年成年人(『壯』),要求的是朋友之間要講『信』。

 

至於『幼有所長』一句,就春秋時代以及後世傳統中國而言,也是一句廢言,因為,幼兒本來就是家長照顧長成,即使家長早逝,族人也會照顧長大,所以『長』不是間題,孔子所重視的讓『少者懷之』。即長成(『長』)不是問題,要讓小孩子能夠被關愛及教育(『懷』)才是課題。

 

其實若是對春秋戰國時代的諸子源流及其學說有所了解,可以發現,〈禮運大同篇〉的思想本源是墨家的兼愛思想,正是這種〈禮運大同篇〉講的『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相當的墨子兼愛思想,才被儒家孔子的後學孟子大肆批評是無父。〈禮運大同篇〉講『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而接著才講出,『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因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之後,才會邏輯上引出了『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的大同厘想社會,但,即使孟子已比孔子更開明,但也容不下墨家的兼愛,認為是倫常之敵(『無父』)。

 

一分析之下,可以看出〈禮運大同篇〉內容己非孔孟所可以認同的思想,更遑論其中的『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了。當然,更不可能出了先秦楚墓裡會有漢儒的『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而假托出自孔子之口的可以成立的可能性,除非是今人不明先秦諸子源流及學說的半弔子讀書人被派來寫偽簡文本才會出的錯,把漢儒的話當孔子的話抄成文本,更還抄錯,又引生一個絕大笑點了。

 

因為,該現代半弔子儒,竟然把『老有所終』抄成不倫不類的『老有所歸』了,以致畫虎反類犬,偽情於是更加赤熾了。『歸』的原始意義,是指女子出嫁至夫家稱之為『歸』,後來還洐生成歸還的意思。所以這『老有所歸』是指“獨身老婦嫁人”?或“老人有地方可以歸還”?再不要談〈禮運大同篇〉是講『女有歸』即每個女子都有婚姻。『老有所歸』此句還可真是離譜!

 

所以所謂荊州王家嘴楚簡《孔子曰》也屬今人偽造文本的偽簡。(劉有恒,2025.8.24)

 

avatar-img
加入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