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曾航、周廉卜、塗逸君
浙江大學出版社,2023/06/09出版
是一部從產業、歷史到現實挑戰,層層剖析中國高端製造如何突破卡脖子困境的重量級作品。
一.為什麼讀這本書
在中美貿易戰背景下的產業轉型,從半導體、光刻機到新能源汽車、軍工與高鐵,探討「中國製造」如何走向「中國創造」。這對於曾在中國工作過,或是想了解中國在全球供應鏈中角色的人來說,具有極高的參考價值。
二.精彩重點摘要
A.芯片的隱形戰場
書中提到中國每年進口芯片金額超過 3000 億美元,高於石油進口額。這背後意味著手機、汽車、電腦的核心都受制於外國。就像生活中,你或許熟知馬雲、馬化騰的名字,卻很少聽過為中國半導體奮戰的工程師。他們的薪資常常比不上金融或房地產行業,但正是這群低調的人,支撐著一個國家能否不被「卡脖子」。
👉 就像我們日常習慣依賴外賣平台,一旦平台系統癱瘓,才驚覺原來生活竟如此依賴一個看不見的環節。
B.韓國的逆勢下注
書裡回顧韓國在半導體、面板、汽車上的發展:當日本、美國公司不看好時,韓國政府和財閥選擇逆勢加大投資,哪怕連續十年巨虧,也堅持自主創新。這與中國的處境形成鮮明對比。
C.半導體困局與政策突破
2020年,美國商務部祭出禁令:任何帶有美國技術的半導體產品在出口華為前,必須取得美國許可,並於同年9月15日正式生效。這一紙禁令,直接把「卡脖子」變成現實。中國雖然擁有幾乎所有半導體產品的設計與製造能力,但與全球頂尖工藝仍有差距。於是政府加大扶持,對28納米以下工藝,未來十年免徵企所稅,鼓勵企業長期投入。
中芯國際雖因制裁無法採購海外設備,但也意外推動了國內設備商如北方華創、中微半導體的崛起。更基礎的芯片設計EDA軟體與IP授權,成為另一場必須補齊的短板。
👉 這就像一所學校突然失去外籍老師,逼得校內老師必須硬著頭皮挑起大梁,雖然一開始生疏,但漸漸也培養出自己的教學系統。
D.新能源汽車的「三駕馬車」
高階自動駕駛的核心硬件分為三類:
感知設備:中國已在全球車載攝像頭產業鏈上占據主導地位,例如浙江的舜宇光學佔全球車載鏡頭三分之一市占;激光雷達企業如禾賽科技更是握有中國 50% 的市場份額。
決策設備:車載計算機與算法芯片,雖仍追趕國際巨頭,但中國已有初步突破。
執行設備:驅動汽車的機械結構,則是製造業的傳統優勢。
E.電池是新能源汽車的「心臟」
電池成本佔一台新能源汽車價值的40%。中國憑藉完整的產業鏈,牢牢掌握主動權:
上游:擁有全球前五的鋰礦儲量;
中游:寧德時代與比亞迪形成「雙巨頭」,市占率分別達 41.3% 與 20%,進入特斯拉、BMW、奔馳等供應鏈;
下游:換電與電池租賃服務如蔚來汽車、伯坦科技,開始解決電池老化的痛點。
👉 這就像家裡的冰箱,壽命最短的是壓縮機。一旦壞了,整台冰箱都不堪使用。能否讓壓縮機更耐用,決定了家電能否長久服務。
F.軍工製造的隱形力量
在軍機領域,瀋陽飛機工業集團構築了中國戰鬥機的骨架:
以蘇-27為技術平台開發,逐步形成系列化;
殲-11 填補重型殲擊機的空白;
殲-15 成為艦載機的突破;
殲-16 則實現攻防兼備。
這一代代的積累,象徵著從「拿來主義」到「自主創造」的跨越。
書中一句話令我振聾發聵:「沒有研發,就沒有未來。」真正的國力,不只是GDP數字,而是能否在基礎科研上有持續投入,培養出一批願意在冷門領域默默耕耘的科學家與工程師。
在人生的選擇上,短期的熱潮容易,但真正值得長期投入的,往往是那些看似「無聲無息」卻能決定未來的基礎功夫。
✨ 啟發:別怕一時無名的努力,因為它正是通往長遠勝利的隱形基石。
這是一本很棒的書,推薦大家購買閱讀收藏!
作者:曾航、周廉卜、塗逸君
浙江大學出版社,2023/06/09出版
是一部從產業、歷史到現實挑戰,層層剖析中國高端製造如何突破卡脖子困境的重量級作品。
一.為什麼讀這本書
在中美貿易戰背景下的產業轉型,從半導體、光刻機到新能源汽車、軍工與高鐵,探討「中國製造」如何走向「中國創造」。這對於曾在中國工作過,或是想了解中國在全球供應鏈中角色的人來說,具有極高的參考價值。
二.精彩重點摘要
A.芯片的隱形戰場
書中提到中國每年進口芯片金額超過 3000 億美元,高於石油進口額。這背後意味著手機、汽車、電腦的核心都受制於外國。就像生活中,你或許熟知馬雲、馬化騰的名字,卻很少聽過為中國半導體奮戰的工程師。他們的薪資常常比不上金融或房地產行業,但正是這群低調的人,支撐著一個國家能否不被「卡脖子」。
👉 就像我們日常習慣依賴外賣平台,一旦平台系統癱瘓,才驚覺原來生活竟如此依賴一個看不見的環節。
B.韓國的逆勢下注
書裡回顧韓國在半導體、面板、汽車上的發展:當日本、美國公司不看好時,韓國政府和財閥選擇逆勢加大投資,哪怕連續十年巨虧,也堅持自主創新。這與中國的處境形成鮮明對比。
C.半導體困局與政策突破
2020年,美國商務部祭出禁令:任何帶有美國技術的半導體產品在出口華為前,必須取得美國許可,並於同年9月15日正式生效。這一紙禁令,直接把「卡脖子」變成現實。中國雖然擁有幾乎所有半導體產品的設計與製造能力,但與全球頂尖工藝仍有差距。於是政府加大扶持,對28納米以下工藝,未來十年免徵企所稅,鼓勵企業長期投入。
中芯國際雖因制裁無法採購海外設備,但也意外推動了國內設備商如北方華創、中微半導體的崛起。更基礎的芯片設計EDA軟體與IP授權,成為另一場必須補齊的短板。
👉 這就像一所學校突然失去外籍老師,逼得校內老師必須硬著頭皮挑起大梁,雖然一開始生疏,但漸漸也培養出自己的教學系統。
D.新能源汽車的「三駕馬車」
高階自動駕駛的核心硬件分為三類:
感知設備:中國已在全球車載攝像頭產業鏈上占據主導地位,例如浙江的舜宇光學佔全球車載鏡頭三分之一市占;激光雷達企業如禾賽科技更是握有中國 50% 的市場份額。
決策設備:車載計算機與算法芯片,雖仍追趕國際巨頭,但中國已有初步突破。
執行設備:驅動汽車的機械結構,則是製造業的傳統優勢。
E.電池是新能源汽車的「心臟」
電池成本佔一台新能源汽車價值的40%。中國憑藉完整的產業鏈,牢牢掌握主動權:
上游:擁有全球前五的鋰礦儲量;
中游:寧德時代與比亞迪形成「雙巨頭」,市占率分別達 41.3% 與 20%,進入特斯拉、BMW、奔馳等供應鏈;
下游:換電與電池租賃服務如蔚來汽車、伯坦科技,開始解決電池老化的痛點。
👉 這就像家裡的冰箱,壽命最短的是壓縮機。一旦壞了,整台冰箱都不堪使用。能否讓壓縮機更耐用,決定了家電能否長久服務。
F.軍工製造的隱形力量
在軍機領域,瀋陽飛機工業集團構築了中國戰鬥機的骨架:
以蘇-27為技術平台開發,逐步形成系列化;
殲-11 填補重型殲擊機的空白;
殲-15 成為艦載機的突破;
殲-16 則實現攻防兼備。
這一代代的積累,象徵著從「拿來主義」到「自主創造」的跨越。
書中一句話令我振聾發聵:「沒有研發,就沒有未來。」真正的國力,不只是GDP數字,而是能否在基礎科研上有持續投入,培養出一批願意在冷門領域默默耕耘的科學家與工程師。
在人生的選擇上,短期的熱潮容易,但真正值得長期投入的,往往是那些看似「無聲無息」卻能決定未來的基礎功夫。
✨ 啟發:別怕一時無名的努力,因為它正是通往長遠勝利的隱形基石。
這是一本很棒的書,推薦大家購買閱讀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