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喉秧雞 Dryolimnas cuvieri 是一種分佈於印度洋西部多個島嶼的鳥類,其中的阿爾達布拉亞種,生存於阿爾達布拉環礁上,由於環礁上幾乎沒有天敵, 所以阿爾達布拉亞種漸漸失去了飛行的能力。 後來人們在阿爾達布拉亞環礁上找到更新世時期的白喉秧雞化石,這些化石並非是現代的阿爾達布拉亞種,而是另一個已經滅絕的亞種,但卻顯現出與阿爾達布拉亞種幾乎一樣的骨骼結構,且同樣不會飛。 研究人員結合晚更新世的地理及氣候環境,推測出早在更新世時期白喉秧雞便從其他島嶼飛到阿爾達布拉亞環礁上生存,並逐漸失去飛行能力,直到晚更新世,隨著全球海平面上升,將整個環礁被淹沒,當地包含白喉秧雞在內的所有陸生動物全部滅絕,直到環礁重新露出海平面,別的島嶼的白喉秧雞再度飛到環礁上棲息,並且再次走向同樣的演化路線,成為今天的阿爾達布拉亞種。 這種在原族群消失之後,新族群重新走上一模一樣演化路線的模式,被稱為迭代演化 iterative evolution。 圖 白喉秧雞 圖片來源:Charles J. Sharp 採用 CC BY-SA 4.0 授權。 作者:白稜 Hume, J. P., Martill, D. (2019). Repeated evolution of flightlessness in Dryolimnas rails (Aves: Rallidae) after extinction and recolonization on Aldabra. Zoologi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
白喉秧雞 Dryolimnas cuvieri 是一種分佈於印度洋西部多個島嶼的鳥類,其中的阿爾達布拉亞種,生存於阿爾達布拉環礁上,由於環礁上幾乎沒有天敵, 所以阿爾達布拉亞種漸漸失去了飛行的能力。 後來人們在阿爾達布拉亞環礁上找到更新世時期的白喉秧雞化石,這些化石並非是現代的阿爾達布拉亞種,而是另一個已經滅絕的亞種,但卻顯現出與阿爾達布拉亞種幾乎一樣的骨骼結構,且同樣不會飛。 研究人員結合晚更新世的地理及氣候環境,推測出早在更新世時期白喉秧雞便從其他島嶼飛到阿爾達布拉亞環礁上生存,並逐漸失去飛行能力,直到晚更新世,隨著全球海平面上升,將整個環礁被淹沒,當地包含白喉秧雞在內的所有陸生動物全部滅絕,直到環礁重新露出海平面,別的島嶼的白喉秧雞再度飛到環礁上棲息,並且再次走向同樣的演化路線,成為今天的阿爾達布拉亞種。 這種在原族群消失之後,新族群重新走上一模一樣演化路線的模式,被稱為迭代演化 iterative evolution。 圖 白喉秧雞 圖片來源:Charles J. Sharp 採用 CC BY-SA 4.0 授權。 作者:白稜 Hume, J. P., Martill, D. (2019). Repeated evolution of flightlessness in Dryolimnas rails (Aves: Rallidae) after extinction and recolonization on Aldabra. Zoologi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