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完 WSOT 大賽後,我覺得自己已經抓到日內交易的節奏,也更相信自己的直覺。那時候我總想著,如果把倉位開得更大,獲利就能更快來臨。結果,一不小心把倉位價值拉太高,把自己推向高風險。
行情沒有照劇本走。螢幕上的浮動虧損不斷放大,我開始懊悔,也不敢關掉電腦。心裡只想著:「再撐一下,應該會回到開倉價吧?」那一晚,我把止盈設在開倉位置,只求能全身而退。結果行情沒回來,我就這樣在電腦前盯著盈虧曲線,輾轉反側地睡著了。
隔天我才明白,問題不在行情,而是我從一開始就沒有設定「可承受金額」。我只想著要賺多少,卻沒想過如果虧損到某個數字,我還能不能安心睡覺。於是我重新整理了交易規則,把可用交易資金設定為 1000 USDT,單筆最大虧損不超過 50U(5%),止盈設為 100U(10%),讓盈虧比維持在 2。只要價格觸碰止損或止盈,我立刻平倉,並尋找下一個進場點,而不是祈禱行情回來。
設定了可承受金額後,我最大的感受是「心安」。知道自己最多只會虧 50U,我就不再時刻盯盤,也能關掉電腦去做其他事。雖然這個習慣還在養成中,目前只實行三天,但我已經感覺到情緒變得穩定許多。每次下單前,我都會提醒自己:這一筆最多只能虧 50U,超過就立刻停損。
為了執行得更確實,我選擇帶著筆電在咖啡廳作業,讓自己有專注的環境,也避免情緒化亂下單。交易社群的夥伴也給了我不少提醒,看到他們分享風控的重要,我更確定自己走在對的方向。
這個過程讓我從被動等待「行情救我」,變成主動控制風險。設定屬於自己的「可承受金額」,是日內交易最重要的基礎。當我知道最壞情況下會虧多少,我就能放下焦慮,把注意力放在執行策略,而不是被情緒牽著走。未來我會繼續用這套方法檢視自己的每一筆交易,把風控變成一種習慣,直到不需要提醒也能自動執行。畢竟,風控不是限制獲利,而是保護你能活到下一次機會。
參加完 WSOT 大賽後,我覺得自己已經抓到日內交易的節奏,也更相信自己的直覺。那時候我總想著,如果把倉位開得更大,獲利就能更快來臨。結果,一不小心把倉位價值拉太高,把自己推向高風險。
行情沒有照劇本走。螢幕上的浮動虧損不斷放大,我開始懊悔,也不敢關掉電腦。心裡只想著:「再撐一下,應該會回到開倉價吧?」那一晚,我把止盈設在開倉位置,只求能全身而退。結果行情沒回來,我就這樣在電腦前盯著盈虧曲線,輾轉反側地睡著了。
隔天我才明白,問題不在行情,而是我從一開始就沒有設定「可承受金額」。我只想著要賺多少,卻沒想過如果虧損到某個數字,我還能不能安心睡覺。於是我重新整理了交易規則,把可用交易資金設定為 1000 USDT,單筆最大虧損不超過 50U(5%),止盈設為 100U(10%),讓盈虧比維持在 2。只要價格觸碰止損或止盈,我立刻平倉,並尋找下一個進場點,而不是祈禱行情回來。
設定了可承受金額後,我最大的感受是「心安」。知道自己最多只會虧 50U,我就不再時刻盯盤,也能關掉電腦去做其他事。雖然這個習慣還在養成中,目前只實行三天,但我已經感覺到情緒變得穩定許多。每次下單前,我都會提醒自己:這一筆最多只能虧 50U,超過就立刻停損。
為了執行得更確實,我選擇帶著筆電在咖啡廳作業,讓自己有專注的環境,也避免情緒化亂下單。交易社群的夥伴也給了我不少提醒,看到他們分享風控的重要,我更確定自己走在對的方向。
這個過程讓我從被動等待「行情救我」,變成主動控制風險。設定屬於自己的「可承受金額」,是日內交易最重要的基礎。當我知道最壞情況下會虧多少,我就能放下焦慮,把注意力放在執行策略,而不是被情緒牽著走。未來我會繼續用這套方法檢視自己的每一筆交易,把風控變成一種習慣,直到不需要提醒也能自動執行。畢竟,風控不是限制獲利,而是保護你能活到下一次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