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構的心法是「策略先行,預測其次」;散戶通常「只重預測,操作其次」
多數人以為機構交易靠的是神預測、或有獨家內線消息,但即使有前面兩項超能力,但真正讓他們在市場獲勝的是「錯的時候要怎麼辦」的能力。他們從不寄望預測要非常正確,因為市場本來就不可能讓你完美預測。他們關心的,是在不確定中如何生存、如何進退有據、如何控制風險與效率。
對機構來說,「策略」永遠擺在「預測」前面;而散戶通常相反,常常陷在「今天到底會漲還是會跌」這種猜謎遊戲裡,沒有計劃、沒有動作 SOP,靠感覺買進、靠新聞賣出,遇到震盪就慌,等行情飆上去才後悔。
甚至連最基本的「現在要不要上車」這種問題,機構也會量化處理。他們會先估計市場的 機率,也就是這波行情有多大機率會回測均線再上。這是基於機會成本與期望值去算出來的動作。
散戶常犯的錯,就是永遠在等「更好的價格」,卻沒想過「不進場就等於什麼都沒賺到」。機會成本是看不見的,但機構知道它是真正會讓績效落後的殺手。
最後,機構擅長做的就是「把操作變成流程」,把主觀判斷轉變操作的SOP,而這正是散戶最欠缺的。大部分人操作靠的不是策略,而是情緒:看到新聞今天噴了就後悔為什麼太早賣?跌破支撐才砍、聽到利多就滿倉、看到風險才後悔,說到底就是「沒有規則」,也就很難長期贏。通常這種的過幾天他會忘了前幾天看到新聞那一霎那的情緒反應,因此周而復始的無限輪迴,用新聞操弄你的情緒比什麼還容易,只要標題聳動一直傳播就可以了。
因此媒體賣消息網紅蹭消息就是一個好生意,因為有流量,因為人總是會喜歡會習慣去解讀和你相關的個股操作面,所以與其問市場要怎麼走,不如先問自己:「萬一走錯了,你有準備好怎麼應對嗎?這就是機構的思維邏輯。
完整文章:https://vocus.cc/article/68d37edffd8978000189c7d7
機構的心法是「策略先行,預測其次」;散戶通常「只重預測,操作其次」
多數人以為機構交易靠的是神預測、或有獨家內線消息,但即使有前面兩項超能力,但真正讓他們在市場獲勝的是「錯的時候要怎麼辦」的能力。他們從不寄望預測要非常正確,因為市場本來就不可能讓你完美預測。他們關心的,是在不確定中如何生存、如何進退有據、如何控制風險與效率。
對機構來說,「策略」永遠擺在「預測」前面;而散戶通常相反,常常陷在「今天到底會漲還是會跌」這種猜謎遊戲裡,沒有計劃、沒有動作 SOP,靠感覺買進、靠新聞賣出,遇到震盪就慌,等行情飆上去才後悔。
甚至連最基本的「現在要不要上車」這種問題,機構也會量化處理。他們會先估計市場的 機率,也就是這波行情有多大機率會回測均線再上。這是基於機會成本與期望值去算出來的動作。
散戶常犯的錯,就是永遠在等「更好的價格」,卻沒想過「不進場就等於什麼都沒賺到」。機會成本是看不見的,但機構知道它是真正會讓績效落後的殺手。
最後,機構擅長做的就是「把操作變成流程」,把主觀判斷轉變操作的SOP,而這正是散戶最欠缺的。大部分人操作靠的不是策略,而是情緒:看到新聞今天噴了就後悔為什麼太早賣?跌破支撐才砍、聽到利多就滿倉、看到風險才後悔,說到底就是「沒有規則」,也就很難長期贏。通常這種的過幾天他會忘了前幾天看到新聞那一霎那的情緒反應,因此周而復始的無限輪迴,用新聞操弄你的情緒比什麼還容易,只要標題聳動一直傳播就可以了。
因此媒體賣消息網紅蹭消息就是一個好生意,因為有流量,因為人總是會喜歡會習慣去解讀和你相關的個股操作面,所以與其問市場要怎麼走,不如先問自己:「萬一走錯了,你有準備好怎麼應對嗎?這就是機構的思維邏輯。
完整文章:https://vocus.cc/article/68d37edffd8978000189c7d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