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atar-avatar
袁如陵專利師
更新 發佈閱讀 2 分鐘

我腦海中過去想像的情境是,AI 專利撰寫工具逐漸成熟,企業 IH 對外部事務所的依賴有所降低。部分案件為求時效,可能直接採用 AI 撰寫,事務所僅協助送件。 (畢竟 IH 更懂技術,也可省去與外部的摩擦成本)。


隨著更多工具發達,IH 在技術挖掘、FTO、專利情報等工作會更有效率,也能夠完成過去那些力有未逮,外包又貴桑桑的任務,進而增加在公司的能見度及話語權。


雖然這些工具並不是只有懂專利的人才能操作,但 RD 通常沒有去使用的動機,所以仍然是 IH 專屬的領域。


然而,這些年出現了跟我想像中不同的發展。 一些 AI 專利工具,瞄準的是更大的市場。受眾已經不再是專利人員,而是研發單位。系統的設計已經是給 RD 所使用,可以讓一般人從專利中找到技術方向及突破點,接著是提出技術方案、撰寫技術揭露書、甚至直接生成專利說明書。其他像前案檢索、侵權比對的功能也都在優化中,而且介面頗為友善。


這就有點意思了。研發人員可能在軟體的引導之下,自然成為專利資訊的「應用者」 。會不會有一天,RD 自己做出來的技術報告,已經把專利人員要做的分析都給「順便」 完成了? 這是我以前沒有想到的發展方向。


不過,即使這有機會發生,也會是很久以後的事。畢竟專利本來就很複雜,有時候連我自己都會混淆了,外行人哪這麼容易搞懂?


就算 AI 再強,表面上看起來懂,跟真的有懂,是完全兩馬子事。

avatar-img
加入討論
avatar-avatar
袁如陵專利師
更新 發佈閱讀 2 分鐘

我腦海中過去想像的情境是,AI 專利撰寫工具逐漸成熟,企業 IH 對外部事務所的依賴有所降低。部分案件為求時效,可能直接採用 AI 撰寫,事務所僅協助送件。 (畢竟 IH 更懂技術,也可省去與外部的摩擦成本)。


隨著更多工具發達,IH 在技術挖掘、FTO、專利情報等工作會更有效率,也能夠完成過去那些力有未逮,外包又貴桑桑的任務,進而增加在公司的能見度及話語權。


雖然這些工具並不是只有懂專利的人才能操作,但 RD 通常沒有去使用的動機,所以仍然是 IH 專屬的領域。


然而,這些年出現了跟我想像中不同的發展。 一些 AI 專利工具,瞄準的是更大的市場。受眾已經不再是專利人員,而是研發單位。系統的設計已經是給 RD 所使用,可以讓一般人從專利中找到技術方向及突破點,接著是提出技術方案、撰寫技術揭露書、甚至直接生成專利說明書。其他像前案檢索、侵權比對的功能也都在優化中,而且介面頗為友善。


這就有點意思了。研發人員可能在軟體的引導之下,自然成為專利資訊的「應用者」 。會不會有一天,RD 自己做出來的技術報告,已經把專利人員要做的分析都給「順便」 完成了? 這是我以前沒有想到的發展方向。


不過,即使這有機會發生,也會是很久以後的事。畢竟專利本來就很複雜,有時候連我自己都會混淆了,外行人哪這麼容易搞懂?


就算 AI 再強,表面上看起來懂,跟真的有懂,是完全兩馬子事。

avatar-img
加入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