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要引用來源(關鍵事實):軍方以民生用品做心戰文宣(如「投誠方便麵/牛奶糖」等)之新聞報導與案例;政府/學術對「心理戰/政治戰/認知戰」的研究檔案;近年國軍利用社群與動畫進行心戰文宣的官方/媒體報導;歷史上空飄傳單檔案。 一、前言(為何要做這份分析) 心戰文宣品(military psychological warfare materials / 心戰物件)是現代政治戰、認知戰的重要工具之一。台灣在面對區域威脅與認知滲透時,國軍心戰作業不只透過傳統傳單,還曾以食品外包裝、日用品等形式將訊息植入敵側或中立受眾的日常物件中(例:所謂「投誠方便麵」案例)。同時,國軍也在社群媒體與動畫等新媒體上加強國內民心穩固與招募宣傳。為使心戰文宣既有效又合乎法令與倫理,並能因應數位化、去中心化的傳播環境,必須以設計思維重新檢視與革新。 二、什麼是「心戰文宣品」?(定義與分類) 心戰文宣品泛指用以影響、改變或穩定特定受眾態度、信念、情緒或行為的物件或媒體。在實務上可分為: 1. 傳統紙本類:傳單、海報、徽章、布條。 2. 生活物資類:以民生包裝(泡麵、糖果、瓶裝水、菸盒等)作為載具。 3. 多媒體/數位類:短影片、動畫、社群貼文、微網頁、互動遊戲。 4. 空投或實體投放類:空飄傳單、投放箱、告示牌或資訊站。 功能上又可分為「敵情瓦解/投誠誘導」(向敵方或敵側部隊施壓或誘導)與「本方士氣穩定/民心凝聚」(向國內民眾、友軍、潛在徵召對象傳遞訊息)兩大類。 三、以 5W1H(設計原理)逐項分析現行心戰文宣品 以下以「是什麼?誰會用?什麼時候用?在哪裡用?為什麼需要用?怎麼做到?」這六個問題,逐一檢視心戰文宣品的設計與傳播邏輯。 3.1 是什麼?(What) 心戰文宣品是一套訊息載具+內容策略,目標為改變或強化受眾的認知與行為。它既包含視覺與語言設計(文案、符號、符碼),也包含載體策略(例如把訊息印在日用品上以降低「抗拒門檻」)。事實上,國軍近年曾以食品包裝印製簡體字與「投誠指示」的範例,顯示載體的選擇能影響接觸率與接受度。 3.2 誰會用?(Who) 使用者分為兩大面向:操作方(心戰部隊、國防部與相關單位)與受眾(敵側部隊、占領區民眾、中立第三方、國內民眾)。設計上需要同時考量操作者的流程(如何迅速大量產製、保密性、法律責任)與受眾的文化語境(文字、符號、語言變體、消費習慣)。例如針對敵方使用簡體字、用語貼近其日常語境,才能增加可信度與說服力。 3.3 什麼時候用?(When) 可分為「平時」與「戰時」兩階段: 平時:用於蒐集受眾偏好、試驗訊息、建立認知資產(例如社群帳號、品牌化包裝)以便在危機時迅速動員。國軍也在節慶時以動畫、應景貼圖進行民心維繫。 戰時:高頻度、精準投放(如空投傳單、在目標區域布放民生用品)以影響即時決策。曾有歷史檔案記錄大量空飄傳單作業。 3.4 在哪裡用?(Where) 前線或敵後地區(投放、空投、地面滲透) 邊境海域、登陸點、收容營(針對投誠) 國內社群媒體、官方頻道(對內宣導、凝聚民心)。國防部心戰大隊與各軍司令部會在社群平台發布影音圖文,跨越年齡層。 3.5 為什麼需要用?(Why) 心戰工具在不流血或低流血成本下能改變敵方決策、瓦解敵方士氣或穩固本方民心。面對資訊戰、認知戰的威脅,傳統軍事手段可能不夠,心戰成為「取得認知優勢」的重要方式。學術研究也指出,現代戰爭中認知與心理的勝負往往決定戰局走向。 3.6 怎麼做到?(How) 在操作面,心戰文宣的實踐流程包含:目標受眾分析 → 訊息設計(語言、視覺、符碼)→ 載體選擇與原型製作 → 小範圍測試(A/B 測試或實地試驗)→ 大規模製作與投放 → 效果監測(輿情、蒐集回饋)。現場案例顯示,使用民生物資作載體是一種降低「訊息抗拒」的策略,但也需要規避法律與倫理風險(如誤導無辜民眾、國際法疑慮)。
> 主要引用來源(關鍵事實):軍方以民生用品做心戰文宣(如「投誠方便麵/牛奶糖」等)之新聞報導與案例;政府/學術對「心理戰/政治戰/認知戰」的研究檔案;近年國軍利用社群與動畫進行心戰文宣的官方/媒體報導;歷史上空飄傳單檔案。 一、前言(為何要做這份分析) 心戰文宣品(military psychological warfare materials / 心戰物件)是現代政治戰、認知戰的重要工具之一。台灣在面對區域威脅與認知滲透時,國軍心戰作業不只透過傳統傳單,還曾以食品外包裝、日用品等形式將訊息植入敵側或中立受眾的日常物件中(例:所謂「投誠方便麵」案例)。同時,國軍也在社群媒體與動畫等新媒體上加強國內民心穩固與招募宣傳。為使心戰文宣既有效又合乎法令與倫理,並能因應數位化、去中心化的傳播環境,必須以設計思維重新檢視與革新。 二、什麼是「心戰文宣品」?(定義與分類) 心戰文宣品泛指用以影響、改變或穩定特定受眾態度、信念、情緒或行為的物件或媒體。在實務上可分為: 1. 傳統紙本類:傳單、海報、徽章、布條。 2. 生活物資類:以民生包裝(泡麵、糖果、瓶裝水、菸盒等)作為載具。 3. 多媒體/數位類:短影片、動畫、社群貼文、微網頁、互動遊戲。 4. 空投或實體投放類:空飄傳單、投放箱、告示牌或資訊站。 功能上又可分為「敵情瓦解/投誠誘導」(向敵方或敵側部隊施壓或誘導)與「本方士氣穩定/民心凝聚」(向國內民眾、友軍、潛在徵召對象傳遞訊息)兩大類。 三、以 5W1H(設計原理)逐項分析現行心戰文宣品 以下以「是什麼?誰會用?什麼時候用?在哪裡用?為什麼需要用?怎麼做到?」這六個問題,逐一檢視心戰文宣品的設計與傳播邏輯。 3.1 是什麼?(What) 心戰文宣品是一套訊息載具+內容策略,目標為改變或強化受眾的認知與行為。它既包含視覺與語言設計(文案、符號、符碼),也包含載體策略(例如把訊息印在日用品上以降低「抗拒門檻」)。事實上,國軍近年曾以食品包裝印製簡體字與「投誠指示」的範例,顯示載體的選擇能影響接觸率與接受度。 3.2 誰會用?(Who) 使用者分為兩大面向:操作方(心戰部隊、國防部與相關單位)與受眾(敵側部隊、占領區民眾、中立第三方、國內民眾)。設計上需要同時考量操作者的流程(如何迅速大量產製、保密性、法律責任)與受眾的文化語境(文字、符號、語言變體、消費習慣)。例如針對敵方使用簡體字、用語貼近其日常語境,才能增加可信度與說服力。 3.3 什麼時候用?(When) 可分為「平時」與「戰時」兩階段: 平時:用於蒐集受眾偏好、試驗訊息、建立認知資產(例如社群帳號、品牌化包裝)以便在危機時迅速動員。國軍也在節慶時以動畫、應景貼圖進行民心維繫。 戰時:高頻度、精準投放(如空投傳單、在目標區域布放民生用品)以影響即時決策。曾有歷史檔案記錄大量空飄傳單作業。 3.4 在哪裡用?(Where) 前線或敵後地區(投放、空投、地面滲透) 邊境海域、登陸點、收容營(針對投誠) 國內社群媒體、官方頻道(對內宣導、凝聚民心)。國防部心戰大隊與各軍司令部會在社群平台發布影音圖文,跨越年齡層。 3.5 為什麼需要用?(Why) 心戰工具在不流血或低流血成本下能改變敵方決策、瓦解敵方士氣或穩固本方民心。面對資訊戰、認知戰的威脅,傳統軍事手段可能不夠,心戰成為「取得認知優勢」的重要方式。學術研究也指出,現代戰爭中認知與心理的勝負往往決定戰局走向。 3.6 怎麼做到?(How) 在操作面,心戰文宣的實踐流程包含:目標受眾分析 → 訊息設計(語言、視覺、符碼)→ 載體選擇與原型製作 → 小範圍測試(A/B 測試或實地試驗)→ 大規模製作與投放 → 效果監測(輿情、蒐集回饋)。現場案例顯示,使用民生物資作載體是一種降低「訊息抗拒」的策略,但也需要規避法律與倫理風險(如誤導無辜民眾、國際法疑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