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因為科技發展,尤其是AI訓練與運算,非常耗電;再加上台灣三家核電廠近期陸續退役,缺電議題又被拿出來熱炒。那我直接整理出近年兩位總統, 一些相關的客觀數值。
👉一、備轉容量率平均對比
馬英九時期(2009–2016):備轉容量率一路下滑,當他把政權交給蔡英文的時候最低曾跌到1.64%,創十多年新低。
蔡英文時期(2017–2024):備轉容量率逐年回升,多數時期穩定維持在 10–15%,安全性明顯提升
👉二、停電事件與頻率
2012年(馬英九時期)21,019次,持續降低至2023年(蔡英文時期)的6,115次,整體停電次數在 10 年內已減少約 70%。
👉三、為何我們感覺現在「比較缺電」?
現代媒體與社群傳播快速,只要一次跳電、停電,就會新聞洗版、熱議不斷。我直接限定時間google搜尋"停電"獲得的搜尋結果數量:
2012年, 搜尋到 35萬多 的搜尋結果數量
2023年, 卻搜尋到 338萬多 的搜尋結果數量, 竟然多了快10倍
心理感受被放大,明明供電比過去穩定,卻以為台灣比以前缺電。
👉四、企業對缺電的行為觀察
如果台灣真的會缺電,企業絕對會比我們一般民眾更敏銳。然而實際上,以台積電這種高耗能產業為例,不但沒走,還持續在台灣擴廠。這就是「市場機制」——絕對比「感覺」可靠得多。以上數據都可以從 經濟部、台電官方網站 查到,我根本懶得捏造。我們不能只靠「感覺、好像、似乎」就輕易下結論:台灣缺電、綠電不好、快用核電啦。如果連現在停電次數比以前多還是比以前少都搞不清楚,卻說政府綠電政策錯了,一定要用核電,你覺得這種結論合理嗎?下次看到新聞說台灣缺電時,先回想數據:有些標題可能比實際狀況誇張得多——誰忙著放大、背後原因為何,心裡至少有數。
😂PS:台電在 10 年內努力把停電次數從 21,019 次/年 降到 6,115 次/年,減少 約 70%。然而社會責難卻像放大了 10 倍、100 倍……這對台電一點都不公平。
#公民觀察 #能源政策 #數據分析

最近因為科技發展,尤其是AI訓練與運算,非常耗電;再加上台灣三家核電廠近期陸續退役,缺電議題又被拿出來熱炒。那我直接整理出近年兩位總統, 一些相關的客觀數值。
👉一、備轉容量率平均對比
馬英九時期(2009–2016):備轉容量率一路下滑,當他把政權交給蔡英文的時候最低曾跌到1.64%,創十多年新低。
蔡英文時期(2017–2024):備轉容量率逐年回升,多數時期穩定維持在 10–15%,安全性明顯提升
👉二、停電事件與頻率
2012年(馬英九時期)21,019次,持續降低至2023年(蔡英文時期)的6,115次,整體停電次數在 10 年內已減少約 70%。
👉三、為何我們感覺現在「比較缺電」?
現代媒體與社群傳播快速,只要一次跳電、停電,就會新聞洗版、熱議不斷。我直接限定時間google搜尋"停電"獲得的搜尋結果數量:
2012年, 搜尋到 35萬多 的搜尋結果數量
2023年, 卻搜尋到 338萬多 的搜尋結果數量, 竟然多了快10倍
心理感受被放大,明明供電比過去穩定,卻以為台灣比以前缺電。
👉四、企業對缺電的行為觀察
如果台灣真的會缺電,企業絕對會比我們一般民眾更敏銳。然而實際上,以台積電這種高耗能產業為例,不但沒走,還持續在台灣擴廠。這就是「市場機制」——絕對比「感覺」可靠得多。以上數據都可以從 經濟部、台電官方網站 查到,我根本懶得捏造。我們不能只靠「感覺、好像、似乎」就輕易下結論:台灣缺電、綠電不好、快用核電啦。如果連現在停電次數比以前多還是比以前少都搞不清楚,卻說政府綠電政策錯了,一定要用核電,你覺得這種結論合理嗎?下次看到新聞說台灣缺電時,先回想數據:有些標題可能比實際狀況誇張得多——誰忙著放大、背後原因為何,心裡至少有數。
😂PS:台電在 10 年內努力把停電次數從 21,019 次/年 降到 6,115 次/年,減少 約 70%。然而社會責難卻像放大了 10 倍、100 倍……這對台電一點都不公平。
#公民觀察 #能源政策 #數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