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元康

含有「秋元康」共 10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日本偶像文化從上世紀七十年代發芽生長,經歷五十多年的發展,有其完整的世界觀,運營偶像經已企業化。偶像本身也從早期的單打獨鬥,發展為以團隊為主,並形成了偶像戰國時代。而在群雄逐鹿的戰國中,曾出現過一位長期穩站世界之巔的天下第一人。這位改寫了偶像定義的王者名叫指原莉乃。
Thumbnail
– 2024.5.21 作者:秋元康   1958年5月2日生。 職業:作詞人、節目企劃(日語:放送作家)、編劇、導演、漫畫原作。 中央大學文學部退學。 AKB48團體的總製作人。   繪者:城井文(しろいあや) 1968 年生。 畢業於東京藝術大學。
Thumbnail
偶像完全體、神選中甚麼
Thumbnail
這是我看過所有對西野七瀬的評論中,最與別不同的一篇。過往看過的大都說七瀬天生內向、怕生,這是第一次看到有人評論她天性開朗、幽默、內心強大。初看時很不習慣,但看下去卻又合情合理,你所描繪的七瀬雖然完全與我過去所知的不同,但細心回想卻又好像更似真正的七瀬,我也似被搞糊塗了。請問你所依據的資料是甚麼?文中曾提到64萬個握抽選是說一次個握嗎?還有,很喜歡最後有關小公主那段,很感動!
N46-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6/09
78 G (‪G78‬) 你好! 寫小七參考的資料主要是「乃木坂46物語」,加上其他一些零星訪談,至於坊間對她的評論則沒有理會太多。開始留意小七是在她與真夏鬧矛盾的時候,她的反應與對她的印象完全相違,明明是個隨波逐流、怯懦怕事的人,動不動便灰心哭泣。卻突然顯示出強悍鬥心,第二次「十六人」時尤其明顯。當時絕對不會使人感覺內向、怕生。然而當初那個愛哭鬼卻仍歷歷在目,這該如何解釋呢? 筆者從不相信人的性格會在短時間內大幅改變,除非遇上極嚴重變故。掉福神之類的事遠遠未足以將人改變得如此徹底,因此唯一合理解釋就是以往所見非其本性,而是因對生活妥協而來的習慣。於是便開始嘗試尋找她入團前的成長故事,後來得知其成長經歷,更覺她其實不是個內向的人。聽她形容自己成長過程的話,便更覺得她的怯懦愛哭並非天性。她說:「從幼年到初小時閃閃發光,高小開始變成灰色,中學是完全黑暗。」內向、認生的人會形容自己閃閃發光嗎?結合她初期經常詞不達意、說話時不看人並且口部動作輕微,明顯是對談話欠缺自信。又曾說過沉迷上網是因為感覺與人溝通很困難。以上就是本文的依據。 其實,將自身個性隱藏,以另一角色來展示自己並不是甚麼罕見的事,反而是現代社會的常態。少年就是另一個這樣的人,小北也是,某程度上飛鳥也是。而時間則能讓人更清晰地看見人的真性情。例如今時今日說少年是個勇敢堅毅的人相信很多人會同意,但你若在2013年如此說,只會被認為是駒騎在吹捧自推而已。再細心回想,小七的怯懦、怕事、認生、內向等等多是出於本人的形容,恰巧幾次哭泣被鏡頭拍到,才被人記住。偏偏人對於自己的性格往往是最看不清的那個,所以當小七發覺自己這樣不服輸的時候,自己也吃了一驚。 64萬份個握抽選的消息出自秋元康口中,用以支持他說小七是由民推而出的王牌。當時小七個握設定了三十部,卻有64萬份抽選。坊間大致推測一部為500至750人次,亦即是說,當時中選機會是2.34%。此前即使是最受歡迎的成員也只有十多萬份抽選,能夠到達20萬已是歷史級別的成績了。小七一次來了64萬,包括秋元康在內都大吃一驚。秋元坦承當時對小七不大有印象,是這次事件令他開始留意對方的。確實,64萬真有點難以置信,要知道乃團要到12單銷量才沖破64萬,假如小七個握接受全部抽選,不限部數,那麼從8單開始便有破百萬銷量了!(當然,後果很可能是小七雙手終身勞損!)
歌詞雖然有謠言Rumor一字,但這首歌其實並不是在講什麼八卦謠言傷害人的主題。
Thumbnail
「17歲經濟」的TA不僅止於現在和未來的17,也喚醒了走過17的心靈。因為,我們都是被歲月逼著前進;17歲的自己,一直留在心底,未曾離去。
Thumbnail
#偶像女團品牌經營學 我稱之為「17歲經濟」。為何這麼說?再開另一篇來說說吧! #青春從未離去 參加過乃木坂46兩次來台演唱會(每一場都甘願花5小時排隊買紀念品),每周看她們的節目、年年為他們全坂入選紅白而開心...,我應該也是坂道粉了吧。 #我是坂道粉更是秋元康的粉 #讓父母也會愛的偶像團體
Thumbnail
以日本演藝圈為背景,面臨快被撤掉的東洋電視台戲劇部找來一流的節目統籌,企劃一部前所未有的愛情劇,不但是大齡愛情、W雙主演,而且男女主角竟然是業界知名的共演NG——遠山英二與大園瞳。
Thumbnail
不斷放出的線索,使這部劇始終無法簡易的被預測出兇手的真貌,這能令觀眾能親自推理、親自分析的懸疑劇,已經再次誕生。
Thumbnail
三井哭著對安西教練說:「我好想打籃球。」他看到三井內心的渴望,不禁開始思考,他有沒有曾經像三井一樣,那麼地「想要工作」過,到底「工作」對他的意義是什麼,至少占據我們人生1/3時間的事情,如果能找到樂趣,人生應該可以更加快樂。
Thumbnail
<p>日本演藝圈有些出道時就看來非常成熟的藝人,其實並非第一次出道,而是曾當過童星,在成長過程中曾離開藝能圈。等重新回來時,他們往往比起同儕要有競爭優勢。不過,這種說法在AKB集團也說得通嗎?</p>
Thumbn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