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至1991年間,第一次波斯灣戰爭(亦稱第三次石油危機)對全球石油市場產生了深遠影響。戰爭期間,油價經歷了劇烈波動,對全球經濟和能源市場造成重大影響。
事件背景:
伊拉克入侵科威特:1990年8月2日,伊拉克以科威特在兩伊戰爭期間對其欠下巨額債務為由,入侵並佔領了科威特全境。此舉引發國際社會強烈譴責,並導致聯合國對伊拉克實施嚴厲制裁。
聯合國決議與多國部隊行動:聯合國安全理事會於1990年11月29日通過第678號決議,要求伊拉克在1991年1月15日之前撤出科威特。在伊拉克拒絕撤軍後,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於1991年1月17日展開「沙漠風暴行動」,對伊拉克和科威特境內的伊拉克軍隊進行大規模空襲。
油價波動:
戰爭初期的油價飆升: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後,全球石油供應面臨嚴重威脅,導致油價從1990年7月底的每桶21美元飆升至10月中旬的每桶46美元,漲幅超過一倍。
多國部隊行動後的油價下跌:1991年1月17日,多國部隊發起空襲行動。當天,市場預期戰爭將迅速結束,油價隨之暴跌33%,降至每桶21.44美元。
影響與後續發展:
市場預期與油價回落:由於多國部隊的迅速行動和預期中的戰爭短暫性,油價在短時間內回落至戰前水平。這一現象顯示了市場對供需平衡和地緣政治事件的敏感反應。
長期影響:雖然油價在戰爭結束後回落,但該事件強調了中東地區政治穩定對全球能源市場的重要性,促使各國重新評估能源安全政策。
總的來說,第一次波斯灣戰爭期間,油價的劇烈波動反映了地緣政治事件對全球能源市場的深遠影響。該事件提醒我們,國際政治局勢的變化能迅速且大幅度地影響油價走勢,進而對全球經濟產生廣泛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