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nie-avatar-img

Annie

0 位追蹤者

Annie

0 位追蹤者
avatar-img
Annie
0會員
1內容數
我是Annie,陳宣羽
全部內容
由新到舊
在臺灣的數位多媒體教育體系中,許多學生從高職到大學一路學習多媒體相關的課程,卻經常面臨一個問題:課程內容廣而不精,工具操作學得多,但缺乏整合性的設計思維與技術深度。使畢業生往往既無法勝任前端或後端開發,也難以擔任高階設計師角色,成為企業眼中「什麼都會一點,但什麼都不夠專精」的可替代型人才。
洪笙展-avatar-img
7 小時前
在閱讀《「我學了很多軟體,但還是不知道怎麼做出好設計」:數位多媒體設計系畢業生的職場困境》這篇文章後,我有以下三點深刻的感受: 首先,文章指出許多學生雖然掌握了大量工具操作,但缺乏「為什麼這樣設計」與「設計如何影響用戶/品牌」的思維。 我認為這提醒我們:設計不只是會操作 Photoshop/Illustrator,而是必須能從策略、情境、品牌、用戶需求來出發。 其次,文章強調教育體系中「多而不精」的問題:雖然課程包羅萬象,工具學得不少,但技術深度與整合能力卻薄弱。 這讓我意識到,對於職場來說,「會很多工具」不等於「能帶來價值」。設計師若不能定位自己、不能與商業、品牌、使用者連結,就容易被視為「會畫圖但缺乏思考」的角色。 最後,文章提醒:未來的設計教育與職場,應從「工具人」走向「策略人」。也就是說,不只是做好視覺、做出作品,而是能夠理解產品、理解團隊、甚至理解技術限制,進而提出解決方案。 這對我來說,是一個重要轉換:從「畫得好」轉為「設計得有意義」。 總結而言,這篇文章提醒我:對想進入設計職場或現為設計人的人來說,掌握工具只是起點,真正難但也更關鍵的是「思考、整合、策略」。若能把工具操作與設計思維串起來,就更有機會在職場中脫穎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