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篇文章以個人在臺灣從高職到大學學習數位多媒體設計相關的經驗與歷程,以及觀察到的相關跡象為主。
在臺灣的數位多媒體教育體系中,許多學生從高職到大學一路學習多媒體相關的課程,卻經常面臨一個問題:課程內容廣而不精,工具操作學得多,但缺乏整合性的設計思維與技術深度。這種「東學一點、西學一點」的學習模式,雖然能讓學生接觸多元媒材與軟體,但在商業實務與職場競爭中,卻容易陷入定位模糊、價值感與認同感低的困境。
以商業設計的角度來看:設計不只是美感,更是策略
商業設計講求的不只是視覺好看,而是能否傳達品牌理念、打動消費者、創造價值。從品牌識別、包裝設計到行銷素材,每一個設計都必須有策略、有目的。但數位多媒體課程往往只教學生如何操作Photoshop、Illustrator等軟體,卻沒有深入探討設計背後的文化脈絡、消費心理或市場定位。
這樣的結果是,學生可能會做出視覺上「看起來不錯」的作品,但無法說明為什麼這樣設計、如何影響消費者行為、又如何與品牌策略連結。對企業來說,這樣的設計師就像是「美工」,而不是能夠參與商業決策的設計夥伴。商業設計需要的是能夠理解市場、分析競品、提出創意解方的人才,而不只是會操作軟體的人。
因此個人認為,從商業角度來看,臺灣對於數位多媒體教育的最大挑戰在於「灰色地帶」的定位。它既不像資訊科技領域那樣強調技術開發與系統整合,也不像商業設計領域那樣重視品牌策略與文化深度。結果是,畢業生往往既無法勝任前端或後端開發,也難以擔任高階設計師角色,只會成為在企業眼中「什麼都會一點,但什麼都不夠專精」的可替代型人才。
以資訊科技的角度來看:技術是基礎,整合是關鍵
數位多媒體教育與資訊科技的距離也不小,雖然課程可能會接觸到一些網頁設計、互動媒體或簡單的程式語言,但這些內容通常只是表層,缺乏系統性的技術訓練。學生可能會做出一個簡單的網頁,但對於後端架構、資料庫設計、API串接等技術是完全陌生的。
在現代產品開發中,設計與技術的整合越來越重要。設計師若不了解技術限制,容易提出不切實際的設計;工程師若不了解設計思維,也可能做出使用者體驗差的產品。因此個人認為如果數位多媒體可以強化技術基礎,培養跨領域溝通能力,將能在產品開發中扮演更有價值的角色。
數位多媒體教育體系套入UI、UX、PM的關係:從操作走向體驗與策略
UI(使用者介面)與UX(使用者體驗)是近年來設計領域的熱門詞彙,但在一般數位多媒體的教育中,這兩者經常被簡化為「畫畫介面」或「做互動動畫」。事實上,UI/UX設計是一套完整的流程,從使用者研究、需求分析、旅程地圖、線框設計、互動測試到最終優化,每一步都需要邏輯思考與同理心。
而PM(產品經理)則是串聯設計、技術與商業的關鍵角色。他們必須負責定義產品方向、協調團隊資源、確保產品符合市場需求。UI/UX設計師若能理解PM的思維,就能更快速掌握產品策略,提出具體可行的設計方案。
在實務的合作中,UI/UX設計師與PM的合作非常密切,因為設計師需要理解產品的商業目標,而PM需要依賴設計師提供使用者洞察與體驗優化建議。這種跨角色的三方合作,是數位多媒體教育應該強化的能力。
從「工具人」走向「策略人」
回頭看自己一路學下來的數位多媒體設計,確實學了很多工具操作,但真正讓我感到不足的,是缺乏整合性的思維與實戰經驗。在接觸到商業設計、UI/UX相關的創新設計之後,我才慢慢理解,設計不是單純的美感表現,而是解決問題的方式;技術不是冷冰冰的程式碼,而是讓設計落地的橋樑。
我認為,未來臺灣的數位多媒體教育應該更強調「設計+技術+商業」的整合,讓學生不只是會操作工具,而是能夠提出策略、解決問題、創造價值。這樣的設計人才,才是真正能在職場上發光發熱的「全能型角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