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物皆可酵|Megan

萬物皆可酵|Megan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位於迪化街的發酵迷

位於迪化街的發酵迷

2020/02/07,發酵迷場所記

還記得2015春天與megan在泥窩裡相會,一晃眼來到2020,久違的megan說:「這麼多年未見,感覺就好像老朋友。」是啊!女生的情誼多半就在頻率裡,相似的約莫一見如故。一下午的閒談,走過歲月的歷程,想法更切合了,心也更靠近了,謝謝妳的邀約,為我開了新視窗,我們回頭與曾經和解,舉杯向機緣致意!

許多小角落充滿發酵意圖

許多小角落充滿發酵意圖

2020/02/12,襲園美術館發酵記

初次探訪襲園美術館,在美麗的午後進行一場發酵展演。
原來咖啡豆也是經由發酵原理,帶來醇厚風味,小宇老師的一番解說及品嚐,對咖啡有更深入的體會,而厭氧發酵處理法,讓我理解咖啡是水果的身份認同。

咖啡也是一種發酵產物

咖啡也是一種發酵產物

megan的酒釀教學從氣味開始,木桶的蒸煮、精準的計量、慎重的工序,都有十分的節奏。是發酵基本序曲,尤其教學過程中一段話,讓我很感動,將它節錄下來,如果你清楚自己的核心及信仰,那麼未來道路只會更篤定更豐收。

「發酵對我而言,它不是一個對象化的東西,它不是一個食物,對我來說,它是一個存有物。一但我將它對像化,我們就分隔兩地了。我們是彼此的存有,我們是在一起的。發酵是一個主體,它不是因於人類而存在,微生物它本來就存在了。發酵對我而言很迷人的是,它不活在一個二元的世界。只要開新的發酵課,都要與學生做意圖上的溝通。只要學生聚焦到,好不好吃、健不健康、有沒有成功,這條路就很可惜,因為發酵可以更寬廣,它寬廣到上萬年的歷史,不管用什麼層面去切它,它都是完整的。你用經濟面、用人類學去切它,或用社會學、醫學、哲學、禪學,它都是完整的。這就是我為什麼對它這麼著迷的原因。
一但他跟我們一樣是主體性,不是被我們異化的,那當然它也不活在所謂的成功不成功,它不活在一個反應的世界,我們如果帶著一顆意識的心去看它,它就會給予回應。時常提醒學生去觀察它,不要著急、不要妄下判斷,所有的風味取決於微生物,而不是我們。
我很清楚知道,透過這條路,開始敬重一個看不見的世界,當我在投入時我是很有意識地在劃分市場,我講的是發酵生命故事及土地的關聯。很喜歡一代宗師裡的一段話『我不渴求武林,我渴求一個天下』如果我跟多數人比較技術有多好,就會陷在一個武林裡。但對我而言,發酵如果只是在探討一個技術實在太可惜。永遠不可能驕傲自己的技術有多好,我們人很渺小,所以我不聚焦在武林,而是天下。
天下對我而言就是眾生,我期許自己是帶著這樣思維意識的心,在走向發酵復興之路。最後我要說的是,我慶幸遇見發酵,遇見廣大無邊的微生物。像現在武漢病毒,大家聞菌色變,微生物可以載舟也可以覆舟,可喜的是載舟的機率高太多了,如果我們沒有微生物,全部的人類都會被落葉給淹沒,只有微生物會分解落葉。更有趣的是,我們有95%是菌所構成只有5%是細胞,我們離不開微生物,不要活在一個害怕失敗的心理,先觀察等待回應。先跟微生物做和解,微生物會療癒我們的。」― by 黃靖雅Megan
megan的酒釀教學從氣味開始,木桶的蒸煮、精準的計量、慎重的工序,都有十分的節奏。

megan的酒釀教學從氣味開始,木桶的蒸煮、精準的計量、慎重的工序,都有十分的節奏。

美麗的megan,發酵酒釀教學十分迷人有趣,因著微生物的信仰擴大對生命的看見。

美麗的megan,發酵酒釀教學十分迷人有趣,因著微生物的信仰擴大對生命的看見。

延伸閱讀 發酵迷 Fermeny


avatar-img
橋上說故事
33會員
84內容數
我是王韻雅,一位用文字、設計企畫與聲音緩緩搭橋的人。在白世界橋禮物店賣禮物,在耳邊的世界橋講故事,也用果林企畫設計創造架構與秩序。這裡是我的生活日誌,記錄那些走著走著就變成光的時刻。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橋上說故事 的其他內容
一位美術設計師分享與大夥房實驗教育鄭惠齡老師合作的經歷,讚揚老師的教育理念與奉獻精神,並表達自身受到的感動與啟發。
每每想起書琴梳頭時光,就能記憶起閒談中的一段話,大意是:「外在空間是我們內在空間的展現,如果能好好梳理身體這個小宇宙,就能夠去對應外在環境,進而開始行動。」有趣的是,這段話詮釋了我進入10月一陣混亂後的主題。
嘉義市- 棺材製作,榮獲 2017 年/紐約國際攝影藝術展 官方優選作品 收錄於,「致.這片土地上的人們」攝影集,Poto by 黃名毅攝影師 隨著時代進步居住演變,土葬的空間縮小,傳統喪葬文化也因著時間空間,逐漸轉變為火葬。因應而生的簡易棺木,導致製棺產業的式微,只剩下較鄉村區域,還有勉強維生的少
一位美術設計師分享與大夥房實驗教育鄭惠齡老師合作的經歷,讚揚老師的教育理念與奉獻精神,並表達自身受到的感動與啟發。
每每想起書琴梳頭時光,就能記憶起閒談中的一段話,大意是:「外在空間是我們內在空間的展現,如果能好好梳理身體這個小宇宙,就能夠去對應外在環境,進而開始行動。」有趣的是,這段話詮釋了我進入10月一陣混亂後的主題。
嘉義市- 棺材製作,榮獲 2017 年/紐約國際攝影藝術展 官方優選作品 收錄於,「致.這片土地上的人們」攝影集,Poto by 黃名毅攝影師 隨著時代進步居住演變,土葬的空間縮小,傳統喪葬文化也因著時間空間,逐漸轉變為火葬。因應而生的簡易棺木,導致製棺產業的式微,只剩下較鄉村區域,還有勉強維生的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