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雅俗共賞的「寄生上流」|坡上的擬態

影評|雅俗共賞的「寄生上流」|坡上的擬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無解的差距就像是隨著水流而下的長鏡頭,透過金家人走回家的路上,我們當時都能領略結局了。這也是導演奉俊昊帶給大家的,它將那些存在於我們生活之中的階級問題,一次性用著他的大筆與筆觸一覽無遺地將這些事情搬到畫面上。透過無邊際的朴家落地窗以及金家半層樓地下室所望出的「路」。這樣的對比,去描述我們都沒法改變的問題。而身處金家世界的我們呢?你會什麼樣的角度,去走出你接下來的路呢?或許我們都可以輕易用一枝筆算出畢生自己能夠賺錢的上限。那有什麼值得我們去衝擊與前進的呢?奉俊昊將這個問題丟給每個觀影者。

Teaser_IG Posts
Teaser_Shorts
Teaser_Reels

階級

「寄生上流」大概是2019/2020年令人驚艷的電影之一。它華麗地在奧斯卡上獲得極高成就,讓全世界的人都記得它。我還記得我當時看著直播非常激動,因為在那之後的新聞被CONVID-19給全面掩蓋。一年過後,回首當初,這部片子成為了腦內某一種特殊的典範。

這個典範來自於「雅俗共賞」。我們常知道賣座的電影不一定受到電影圈評論家的青睞,反觀也是;在電影圈被花式吹捧的神作,有可能成為市井小民眼中的不起眼細屑。我相信隨著時間的更迭,這兩種群體的群眾有可能會更加地交疊。但這也說明了一件事,就連藝術創作作品本質也是一種「雅」與「俗」的對壘。

但寄生上流對我而言呢?卻是不折不扣地做到了最困難的境界。該是要平凡觀影人代入的地方絕對不會複雜化,卻也在電影畫面本質上做到了許多評論家讚賞的「空間設計」、「場景巧思」,從各個角度在敘述著「階級」之差異。


雅俗

基宇帶著一家人滲透了「有錢可能就會很善良」的朴家。運用了他們自身先天以及後天的社會打滾優勢慢慢地完全滲透。這中間過程中用著簡單易懂的單一主線搭配許多快剪接,不拖泥帶水讓劇情推演到暴雨的那一天。讓人欽佩的是寄生上流所帶給人的「俗」,簡易地讓任何背景的人都可以被畫面領著,隨著基宇、基婷、基澤一起走進了階級對壘的世界當中。故事的發展都有其簡易理解之處,一個串接一個。但是在畫面上用色調、場景擺設做到了評論家也買單的分割設計。

等於說一個畫面,無論是「雅」方買家還是「俗」家買家,都買單啦,哪一次不買單。這樣的基調為寄生上流帶來了一個起頭的高平均觀影體驗。你大概不會有所掙扎就看到了大雨那天,金家人在朴家恣意地開party橋段,然後等著金家媽媽忠淑說出經典的台詞「有錢,所以才可以很善良。」


支點

而在這橋段之後,製造了兩個punch點,一個是女管家支線,以及朴家人要回家的主線。對於我來說,女管家支線是一個很好設計出「金家人退場」機制的戲碼,但是就算扣除掉整個女管家線,寄生上流可能還是那個寄生上流。這是非常妙的設計。原因是女管家線主要是要帶出在棲息在朴家防空洞內的女管家丈夫。最後這個人隻手解決了基宇、基婷。一次定調了兩個金家人退場機制,甚至觸發了基澤「對於氣味厭惡的朴先生」的忍耐到達了極限。基本上就是靠著這個關鍵人物直接讓金家人全滅團,讓故事退卻到一個我們都熟知的悲劇起點也是終點。

這個關鍵的橋段,竟然就算全面刪除,「寄生上流」可能還是一樣出色。原因在於這條支線就是讓電影之所以是電影的關鍵。若是不觸發這條支線,寄生上流或許可以轉變出時間更長的「戲劇」。


越線

這條支線本質而言就是帶出了金家人的夢幻似滅,也帶出了難以翻轉的階級差異。終究金家人還是金家人,逃不出階級的螺旋輪迴之中。甚至帶出了最後朴家兒子生日派對之中的「混亂的有序」。最終令人難以預期的「基澤行為」點出了所謂的混亂都有其明確的方向。基澤的表演象徵出了前面所有鋪陳的「越線」。由於他本質上就是無意識地做出「越線」的人,最後也不意外地做出了自己的「選擇」。

這種設計就算擺到小說裡,可幾乎是難以言喻的好設計。而在女管家支線之後的就是朴家人臨時要回來,金家人用著自己的全力收拾一起,當朴家人進入了自己的家之後,金家人用盡全力在「隱藏」自己,猶如自己「寄生」在朴家之內一樣。不能讓自己的氣味、特性被朴家人瞭解。諷刺的畫面一再上演,朴先生總是一直聞到屬於金家人才有的「地下室臭酸味道」。他們聽在耳裡,也只能概括承受。

另外關於金家人在朴家人家中開party這種極具「越線」挑戰意味的設計就像是藏在包裝之下的深沉問題。若不是他們超過這條線,是不是什麼事情都不會發生?那這條線到底是怎樣的存在呢?是因為窮人對於富人所擁有的一切而不悅所觸發的;還是自己終有一天能夠好好待在這屋子裡享受從富人那裡暫時偷來得一切呢?這個設計的巧秒就在於,你怎麼解讀都對。你可以有一百種自身解讀方式,無論你是怎樣背景的人都可以。它這個轉折點除了帶出兩個各有用意的女管家支線(有效率地收束)、朴家回家主線(為「寄生」二字再次定義),更帶出了寄生上流後半段要表達的。


窗外

無解的差距就像是隨著水流而下的長鏡頭,透過金家人走回家的路上,我們當時都能領略結局了。這也是導演奉俊昊帶給大家的,它將那些存在於我們生活之中的階級問題,一次性用著他的大筆與筆觸一覽無遺地將這些事情搬到畫面上。透過無邊際的朴家落地窗以及金家半層樓地下室所望出的「路」。這樣的對比,去描述我們都沒法改變的問題。

而身處金家世界的我們呢?你會什麼樣的角度,去走出你接下來的路呢?或許我們都可以輕易用一枝筆算出畢生自己能夠賺錢的上限。那有什麼值得我們去衝擊與前進的呢?奉俊昊將這個問題丟給每個觀影者。

如果你也處在那個地下室半層樓之中,那你的窗外風景是什麼呢?

Link For Podcast
回到「坡上的擬態」目錄頁
  • 閉弦的呢喃】:暢讀《亂度的總和》沙龍內的所有付費作品。您的支持將轉化成曲率引擎的基礎科學研究設備。
  • 距離爆炸還有3984天】:以贊助的方式支持《亂度的總和》沙龍,順便贈送一季【閉弦的呢喃】通關權。本方案「不會」持續扣款。您的支持將轉化成曲率引擎的樣本組裝設備。在這三個月之中享有:「亂度的總和」沙龍全站舒適暢讀(解鎖全付費)。
  • 擬態結構】:每月49元,可以收看「坡上的擬態」、「開放流域」、「假詩弄斧」、「嗑奇幻」內的付費文章。
內容總結
寄生上流
4
/5
avatar-img
亂度的總和
13.5K會員
498內容數
母體錯置的空間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亂度的總和 的其他內容
究竟什麼才算是被看見、被記得、覺得被重視?每一個人的追求,無關乎他人的期待,也關乎珍惜你的人的期待。無關乎他人的期待,你才能放膽真的投入進去。你在他人試著批評之前,早已在裡頭打滾,無論那是池沒有希望的淤泥也無所謂,但卻也關乎真正珍惜你的人的期待。他們唯一擔心的是你可能因此受傷,或者過於勉強。他們可能
4/5鬼才之道
很難有一部漫畫會在頂峰之戰之中在眾人的簇擁之下急流勇退。甚至連「第一部 完」都沒有寫。1996年的6月,《灌籃高手》於《週刊少年JUMP》結束連載。這件事成為了井上雄彥心中的疙瘩。他認為自己傷害這些讀者的心。 「無法創作就無法回報讀者的期待。這是很痛苦的。但是,也不能急著回報就馬虎行事。」
5/5The First Slam Dunk
諾蘭2015年時在Princeton的演講中,以「尊重現實」為重要核心討論了自己的創作與Reality之間的關係,他笑稱不會與這些即將展翅高飛的學生們談論所謂的夢想,因為那已經有太多人都在討論這件事情。他拋出的想法為Reality這件事,而唯有尊重時時刻刻的現實,才有可能成就出一些看似非現實的事情。
3/5天能
究竟什麼才算是被看見、被記得、覺得被重視?每一個人的追求,無關乎他人的期待,也關乎珍惜你的人的期待。無關乎他人的期待,你才能放膽真的投入進去。你在他人試著批評之前,早已在裡頭打滾,無論那是池沒有希望的淤泥也無所謂,但卻也關乎真正珍惜你的人的期待。他們唯一擔心的是你可能因此受傷,或者過於勉強。他們可能
4/5鬼才之道
很難有一部漫畫會在頂峰之戰之中在眾人的簇擁之下急流勇退。甚至連「第一部 完」都沒有寫。1996年的6月,《灌籃高手》於《週刊少年JUMP》結束連載。這件事成為了井上雄彥心中的疙瘩。他認為自己傷害這些讀者的心。 「無法創作就無法回報讀者的期待。這是很痛苦的。但是,也不能急著回報就馬虎行事。」
5/5The First Slam Dunk
諾蘭2015年時在Princeton的演講中,以「尊重現實」為重要核心討論了自己的創作與Reality之間的關係,他笑稱不會與這些即將展翅高飛的學生們談論所謂的夢想,因為那已經有太多人都在討論這件事情。他拋出的想法為Reality這件事,而唯有尊重時時刻刻的現實,才有可能成就出一些看似非現實的事情。
3/5天能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Netflix影集《黑鏡》第二季第二集〈白熊〉探討創新刑罰:將犯下殺人罪的女子囚禁在名為「白熊正義園區」的設施中,每天讓她經歷無助被追殺、旁觀拍攝,最後洗去記憶,日復一日地重複。本文藉由劇情反思死刑替代方案、加害者與被害者的性別與權力關係,以及社會暴力與正義的複雜性。
相信這部影集大家十分熟悉。導演用一件未成年人的殺人案件,從家庭、校園,乃至社會這三個不同層面,引發觀眾思考犯案動機從何而來。簡潔有力的4集,卻在我心中留下感慨與無奈。這次的分享會拆成上下兩篇,會聊聊各集的內容以及我獲得的想法,若有興趣的話,請繼續看下去吧~會提及劇情,若還沒看過影集的人,請斟酌觀看。
全劇沒有血腥,沒有答案,只有一顆少年的心在一鏡到底的壓迫中慢慢崩塌,他不是冷血,只是學會了偽裝;不是無情,只是從沒被好好對待過。這部劇沒有喊話,卻像一記慢慢滲進皮膚的警告,當一個孩子從沒學會如何被愛,他最終會學會怎麼傷人。與其說這是一部驚悚劇,不如說是對我們自己視而不見最大的控訴。
Netflix影集《黑鏡》第二季第二集〈白熊〉探討創新刑罰:將犯下殺人罪的女子囚禁在名為「白熊正義園區」的設施中,每天讓她經歷無助被追殺、旁觀拍攝,最後洗去記憶,日復一日地重複。本文藉由劇情反思死刑替代方案、加害者與被害者的性別與權力關係,以及社會暴力與正義的複雜性。
相信這部影集大家十分熟悉。導演用一件未成年人的殺人案件,從家庭、校園,乃至社會這三個不同層面,引發觀眾思考犯案動機從何而來。簡潔有力的4集,卻在我心中留下感慨與無奈。這次的分享會拆成上下兩篇,會聊聊各集的內容以及我獲得的想法,若有興趣的話,請繼續看下去吧~會提及劇情,若還沒看過影集的人,請斟酌觀看。
全劇沒有血腥,沒有答案,只有一顆少年的心在一鏡到底的壓迫中慢慢崩塌,他不是冷血,只是學會了偽裝;不是無情,只是從沒被好好對待過。這部劇沒有喊話,卻像一記慢慢滲進皮膚的警告,當一個孩子從沒學會如何被愛,他最終會學會怎麼傷人。與其說這是一部驚悚劇,不如說是對我們自己視而不見最大的控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