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敘事治療(上)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小蝦現階段對敘事治療的心得彙整。

極簡分享,尚有眾多背景、內容、方法值得探討。

小女子班門弄斧請見諒🙏


Canva AI 繪圖|by 小蝦

Canva AI 繪圖|by 小蝦




來點心理學吧!




掌握脈絡



需要充足的傾聽、好奇、信任。敘事治療,顧名思義由敘事(故事)組成,每一段故事都是個人的生命經驗。治療師與來訪者,建立良好互信關係,對來訪者展現好奇心,專注傾聽間,故事自然流動,善用提問,掌握故事脈絡及獨特樣貌。





外化×解構×重寫


  • 外化=問題外化
  • 解構=故事解構
  • 重寫=故事重寫


三者互為表裡,常交錯使用,先以解構和外化為主,卻沒有硬性規定,如果重寫運用得當,單一使用並無不可,甚至,日常也能良好應用(下集介紹)。






敘事間,融入「解構」


傾聽敘事,打開故事,層層拆解,整理出情境脈絡,釐清背後的問題。問題有時埋在社會、文化、主流價值裡,藉此攤開外在影響,如此一來,還要繼續被影響嗎?


解構性傾聽,不深化負向內容,秉持包容且開放的傾聽;聯合解構性提問,運用問題外化方式提問,理解個體並分離出問題。


說故事是一種「再經驗」與自我「看見」—出自《故事的療癒力量》

說出來再經驗一次,可能是痛苦、難過、挫折,也可能是開心、興奮、忘我。過程中,看見了自己,幫助找回自我,鬆動外在環境的影響。








解開束縛,「問題外化」




有些問題,為何難解?可能是卡關、議題、煩惱……。人們會將「問題內化」,寫進潛意識,成為自己的一部分,如同程式語言植入腦袋,那究竟是疫苗還是病毒,蝴蝶效應可想而知。


假如沒有內省(自我覺察),並不容易發覺,是人都有主觀意識,從第三方視角切入,更好找出盲點,開啟自我療癒。植入的念頭,來自重要他人或過往經歷,並非是個體的錯,問題外化出來,從根源上解決。



那如何將「問題外化」呢?掌握故事脈絡後,提取重複性高的困擾,陪同討論,交由敘說者定義「那個」XXX(擷取敘說者講述的片段),將問題「外化」。切勿說是「你的」XXX,「你的」等同敘說者的一部分,變成了「內化」,切記要分隔開來。


運用想像,將個體與問題抽離出來,讓個體面對該情境、困難、問題,個體會如何看待或應對?有何感受?有何影響?例外經驗?他人怎麼看待?坊間,敘事治療專家有各種方法,有興趣可以找書來研究。




自己不等於問題,問題才是問題,記得解開束縛,投奔自由。




(下集待續:什麼是「重寫」+故事範例)



✒️後話:想寫某書的心得,寫一寫,源頭和「敘事治療」有關,小蝦就跳來寫了😄


✒️閱覽書目&資料:《敘事治療-解構並重寫生命的故事》、《從故事到療癒》、《故事的療癒力量》、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第二章文獻探討PDF



🐝您的鼓勵是小蝦創作的動力🐝

🦐喜歡請按愛心❤️分享親友🥰留言互動💞

🦐歡迎點擊追蹤🐾🐾

🦐請小蝦喝杯咖啡☕️小額贊助

🦐找小蝦聊聊請至Monica Sya(小蝦)

🦐更多文章:職涯諮詢GO小蝦遊藍海被書海淹沒海底覺察小蝦五四三

148會員
121內容數
職涯/生涯諮詢、書摘/書評、日記、生活、反思、日翻中、歌曲、隨心所欲。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