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銷觀點|04.終極的觀光行銷 - 地方創生

2021/07/18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圖為島根縣美保關,美保神社前
這篇原本是我在 Linkedin 上的文章,雖然只寫了開頭,但意外被陌生日本朋友轉載,所以就來花點時間,把我對旅遊觀光的想法寫完。
不知何時,旅遊景點的消費變得越來越相似了。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你可以在完全不同的景點裡,買到同樣的東西,堪稱一個定點能買遍全世界。我記得有一年去日光東照宮旅遊,在當地名產店閒逛。有個架子上陳列日本知名卡通角色跟各個景點的合照鑰匙圈,從北海道到京都或沖繩,無一不有。我記起朋友在搜集,就買了一個給他,另外還買了一些新奇(古怪)的東西,例如煎餃口味的牙膏。(隔壁的宇都宮市以煎餃聞名)。
「你不是去日光嗎?」朋友收過鑰匙圈,疑惑地問我。接著說:「其實說多喜歡倒也不是,但是去了那裡,就會留一個做為當次旅遊的紀念。以後看到它,就會想到當時的回憶。」後來我們又聊起許多,結果朋友對於鑰匙圈不甚感興趣,我們倒是圍繞著煎餃牙膏,熱烈地討論起日本的煎餃文化來(討論中包含朋友說:「你倒是給我用用看阿」)
我記得我最早出國旅遊時,很喜歡在當地買手錶,很便宜的那種,折合台幣不會超過一千。在北海道的錶讓我想起在北海道的時間,在京都的錶是京都的時間,雖然它們都指向同樣的位置,可觸發的都是不同的情感。當我去拜訪更多旅行經驗比我豐富的朋友,他們陳列戰利品的方式,挑選物品的準則,縱然品項與我不同,但心意都與我相同。
旅行時我們所購買的物品,會成為觸發大腦連結美好旅遊記憶的媒介。它不需要昂貴,甚或與知名與否無關,可是卻又要能夠很明顯地反應這個地方訴說的獨特「故事」,才能讓你在旅程中體驗到的美好文化衝擊,再次回到你的腦海。
現今所有國內外旅遊景點都有過度商業化的趨勢,也就是不論當地的「故事」為何,現在時興什麼,當地就會賣什麼。店家甚或地方觀光推進組織在規劃體驗時,彷彿有一個固定框架,以台灣來說,就是到處都開夜市。我記得十年前第一次去花蓮散心,那時候靠近海邊有個小小的流動夜市,好像叫做南濱夜市。夜市販售的食物不甚特別,就是靠近漁港會賣的那些海鮮燒烤或炸物,我會買上幾袋,坐在面對海濱的木椅上,邊看海邊吃。燒烤的味道早已經不記得了,但那樣悠然閒適的舒暢經驗,真是美妙極了。三四年前我再訪花蓮,流動夜市們早就全部被整進東大門夜市,我懷著期待與父母一同前往,但逛了老半天,空手而歸。最後三人的晚餐是旅館附近的扁食店。我實在難以分辨這攤蚵仔煎與那攤蚵仔煎的差別,燒烤海鮮看起來也依然美味,不過我不確定有沒有更好的選擇。當我忍不住比起價來,最後我還是回去老店「戴記扁食」,縱然我已經連吃三天扁食啦。

這是缺乏差異化特色的觀光景點給我的迷惘。
我到底該在這裡做什麼?
我要看什麼才能知道花蓮真正的美?
我要嚐什麼才能體驗花蓮真正的味道?
旅行,追求的不就是當地獨有的體驗嗎?
除非我們今天去一個文化歧異非常大的國家或地方,那麼這些問題暫時會被擱置,不過如果你回訪第二或第三次,這些問題依然存在。譬如我去印度,咖哩真是美味極了,同行成員在咖哩連擊的第三天後紛紛舉白旗投降,而我依然不覺生膩,每天自動要來上兩杓。不過當我們開始造訪景點,當地土產店賣的東西依然給人「不知道買什麼」的抉擇困難。
日本之旅到第N年的時候,我也遇到了同樣的困難。因此才催生我北往韓國南往印泰,開始拓展自己的旅遊足跡。不過終歸:

第一次去,看什麼都新鮮,不管端出什麼旅客都會照單全收。
可到了第二次開始,當旅客渴望往深層走,要靠什麼來留住旅客,讓旅客願意回訪,進而靠觀光的動力使當地經濟更顯生機?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4122 字、1 則留言,僅發佈於行銷洞察筆記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你的見面禮 Premium 閱讀權限 只剩下0 小時 0
從文化探討寫到人類觀察、商業觀點,用筆呈現繽紛燦爛或令人深思的人生面向。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