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領中期──閩籍少女盛裝

2019/08/30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袨服茜裙,粧盈珠翠

  你平常都穿什麼服裝呢?

  一般而言,台灣漢人除了平常穿的服裝以外,還有「盛裝」。盛裝通常在節日、喜慶時穿著,有著見客或炫耀的性質,也通常會較為精緻華美。因此流傳下來的文物也通常為「盛裝」,由於製作工藝精良,較有人願意收藏以傳世。

  然而在清領中期時,台灣整體風氣崇尚奢靡,盛裝與一般日常服裝的界線模糊,婦女會穿著黑的的上衣與大紅色的裙子,頭上戴滿飾品「招搖過市」,這點也讓許多從清廷來就職的官員頭痛,「若使賈生來此地,未知流涕更何如!」

(若是提出改易服色制度來定君臣地位的賈誼來到臺灣,必定會為此僭越的情況而痛哭流涕的吧!)

  這裡我們的繪製仍是以目前傳世的文物為主,主要參考國立歷史博物館所藏的「#湖水綠提花羅大襟女衫」,它的袖口和襟上皆有緄極寬的粉紅色素緞,加連續盤長紋、菊花紋的織帶,還有花形鈕釦和襟端挖貼手法的球形花紋飾,是同時代藏品裡極有特色的一件服裝。
湖水綠緹花羅大襟女衫《台灣早期民間服飾》
◆閩籍女性盛裝
埒總頭(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臺灣女人」)

  「埒總頭」是前額的髮式,意思是將所有的髮往後梳(無瀏海等等樣式)。
  「大頭鬃」則是髻的樣式,將頭髮挽在髮後,再插上釵簪。這種髮式皆出自日本時代1921年的〈臺灣風俗志〉,書裡描述該髮型較偏向南部地區流行、且多為中老年人的髮型。但日本時代紀錄與清中葉時代相差甚遠,且在查閱清末少婦也有類似髮型,因此在參考清領中期婦女的髮型時,將兩者搭配。
大頭鬃(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臺灣女人」)
翠鳥羽髮簪(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臺灣女人」)
#大襟衫

  大襟衫是清代漢人婦女常穿的一種衣服形制,「大襟」意指右衽的衣衫(「俗以右為大手,故名右襟為大襟」),同時在領口、袖口,鑲上「緄邊」作為裝飾。大襟衫也會因為年代流行而緄邊寬度、衣袖長度略有差異,像是在清中葉時期,大襟衫袖口寬約近二十公分,與緄邊也較其他年代偏寬、繁複華麗,衣襬大概至臀部左右。
同時代大襟衫與衣裙搭配(台灣早期服飾幅圖錄)
#馬面裙
馬面裙《台灣早期民間服飾》
  「馬面裙」指裙子兩側打摺,但中間有一段光面,俗稱「馬面」。馬面裙從明代開始流行,直到日本時代初期仍有婦女穿著,明末清初時期開始習慣以繡紋、織帶裝飾馬面,從一開始的明末清初的小繡花與白裙,清中期逐漸發展至有大片象徵福氣的蝙蝠、如意等等紋樣。

#弓鞋
弓鞋《台灣早期民間服飾》
  一般裹小腳女性穿的鞋子,俗稱「三寸金蓮」,因為搭配盛裝的服飾,也有許多刺繡裝飾。

◆擁傘踅通逵中,略無顧忌

  「婦女出不乘輿,袨服茜裙,擁傘踅通逵中,略無顧忌。」

  這段話出自乾隆時期的《海東札記》,當年的婦女出門不坐轎子,而是穿著華美的衣服直接走在路上,或是乘坐牛車,讓每個人都能觀賞到她的服裝。(女孩們:坐轎子會被擋到R!),可以見得當年台灣的民風奔放。

  並且因為台灣不產桑蠶,所以織布業不發達,但也反而讓繡補業非常興盛,據說還可以和蘇杭一帶匹敵:「刺繡之工,匹於蘇廣。惟蠶事未興,紡織尚少。」

  不只如此,刺繡的圖案也非常多樣:「以五絲刺雲日、花草、麟鳳、魚龍、美男子、婦人之狀相矜耀為觀美。」,對,清代的台灣婦女還會在衣服上面繡美男子???你們當這個4痛衣嗎???

  很多人在講起清代台灣時,想到的通常是「械鬥」、「羅漢腳」,但這段不常被提及的服裝史,也是台灣歷史上一小抹鮮豔的色彩呢!如果喜歡,不妨幫我們分享出去吧!

委託繪師:伊藤笑
參考資料:中研院〈番社采風圖〉、高本莉《台灣早期民間服飾》、網站〈台灣女人〉、網站〈數位典藏授權平台〉、陳佩婷〈台灣衫到洋服 -台灣婦女洋裁的發展歷史〉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台灣服飾誌
台灣服飾誌
幾個愛好者籌備的台灣服飾誌,述說從荷西時期、明鄭時期、清領時期到日本時代的服飾故事。 https://www.facebook.com/taiwancostume0707/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