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領初中期──官員補褂(常服)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福建分巡臺灣道

  這邊選擇的官職是「臺灣道」,是清代台灣未建省之前的最高官職之一。

  「道」(又稱「道員」)是清朝時,「省」與「府州」之間的一個類似於行政區的規劃。道員的權力凌駕於臺灣「府」之上,但仍受福建省管轄。

  「臺灣道」的位階為正四品文官,清朝為避免培植地方勢力,主官皆從外地輪調,所以此官職不會是臺灣人擔任。除此之外,清廷也會增設「監察御史」,來制衡道員的權力,像是之前參考的〈番社采風圖〉,就是由當時駐台的監察御史命令畫工繪製的。

◆官員補褂(常服)

  清代官服在不同場合有不同的差別。比如「朝服」、「吉服」,都是在比較正式的特殊場合裡才會穿的禮服。「朝服」為最正式的服飾,大多在大典、祭祀時被穿上,而吉服是略低一個層次的禮服,大多使用在節日宴請時。除此之外,在畫「容像」時也會把朝服拿出來穿,因為朝服較常服來的華麗精緻,也能象徵社經地位,大概就跟拍沙龍照時會穿上自己最正式的衣服一樣。

官員常服形象參考

官員常服形象參考

  但官員們最實用的仍然是「常服」,常服並不是像我們想像的「日常之服」,而是「常朝之服」,有點類似辦公服裝。常服的長袍可以單穿,有時也會有「袍+褂」的搭配,將常服袍穿在裡面,外面套一件代表官職的「補褂」便算常服。這邊介紹的就是這種搭配。

raw-image

#常服冠(吉服冠)+#頂戴

常服冠(夏)

常服冠(夏)

  清朝帽子有分多種,這頂「涼帽」是官員夏日所用官帽,材料大多為藤、竹製成,先裹一層白色的綾羅,外面再覆著紅纓。

  而上面的那顆「頂戴」,則是代表著他的官職,隨著每顆頂珠的寶石不同,他的位階也不一樣,像這邊的四品就是「青金石」。除此之外,若是功勳卓著的大臣,則有可能會被皇上封賜孔雀羽毛製的「花翎」。

各式官階頂戴

各式官階頂戴

#朝珠

  朝珠是清朝官服的一種佩掛物,掛在頸項垂於胸前,通常共108顆,每27顆間穿入一粒大珠,大珠共四顆,稱分珠。

#常服袍

常服袍

常服袍

  這件「常服」分為二部分,一件是「常服袍」。

  常服袍通常是石青色或靛青色的,形制上與一般長袍相差不大,但是袖口處多有蓋至手臂的「馬蹄袖」。若官員是皇親國戚,則衣襬會開四岔(前後左右,我們在此參考的是此類常服袍),一般官吏則是開兩岔(前後)。因為是常服袍,不同於大型場合用的朝服、吉服等,在袖口、衣襬處皆沒有刺繡。

#補褂

補褂

補褂

  套在常服袍外面的那件則是「補褂」,又稱為「補服」。

  補褂名稱由來主要是因為胸前後背都綴有一塊方形「補子」,補子是區分官品階級的重要特徵之一,補子上的動物,文官是禽鳥,武官則是猛獸,不同種類的動物也代表不同官階。


正四品文官補子(雁)

正四品文官補子(雁)

#套褲#方頭靴

  因為常服袍有開衩的設計,所以要搭配穿在內裡的套褲,才不會因此走光;「方頭靴」的靴類在清代多為官吏階級穿著,而且「方頭」在清代才開始興起,明代靴類則多為尖頭。

◆山雨欲來風滿樓

  臺灣道為1727年-1885年的最高官衙之一,這個職位在台一百多年,經歷了好幾位皇帝的轉換,相較起來人類短短的生命,在綿長的歷史交替裡顯得渺小脆弱。那時的臺灣尚未建省,也未曾想過在遙遠地區傳來的戰役,會影響未來的台灣政權轉移。

  這是清領初、中期的倒數第二篇介紹,我們接下來會介紹清朝開港後的台灣服裝。西化影響、多元族群,地方的仕紳與蓬勃的文化,那是一個文物極多、豐富多彩的年代,也是一個影響台灣極為重要的年代。

#網友廖伯豪先生補充

  所謂清代涼帽正名是夏「常服冠」同時亦作夏「吉服冠」,其制皆以白色羅覆面,並作有帽緣,並未有所謂湖色。
  另清代常服規制,一般官員所謂二開裾是指前後開,並非開兩側,唯皇帝等覺羅宗室方能再開左右側(是為四開裾)。
  頂珠僅為清代帽頂的寶石結構,故宜稱頂戴、頂子、常服冠頂。四品帽頂寶石除青金石外,更多是使用藍色涅(不透明)玻璃。
  想了解臺灣清代官帽及官服最詳盡的研究內容,可參考拙作《清代官帽頂戴研究:以臺灣考古出土與傳世文物為例》以及發表於《故宮文物月刊》402期〈華服彰祿-從王得祿蟒炮彈清代官員吉服〉。

委託繪師:伊藤笑
參考資料:王金華〈中國傳統服飾:清代服裝〉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台灣服飾誌的沙龍
268會員
78內容數
台灣歷代服飾誌與繪師合作,重現各年代的官員、名人、士農工商服飾,搭配細部分解與介紹。   我們會在初期每個年代各發布四到八張,結束後再逐漸依年代資料不同增加補充,期望能讓大家在找尋資料時更為方便喔!
2019/08/30
清領中期女性穿什麼?
Thumbnail
2019/08/30
清領中期女性穿什麼?
Thumbnail
2019/08/30
清領前期的士人穿什麼?
Thumbnail
2019/08/30
清領前期的士人穿什麼?
Thumbnail
2019/08/30
清領初期糖廠工人穿什麼?
Thumbnail
2019/08/30
清領初期糖廠工人穿什麼?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提供一條簡單公式、一套盤點思路,幫助你快速算出去日本自助旅遊需要準備多少日幣現金!
Thumbnail
提供一條簡單公式、一套盤點思路,幫助你快速算出去日本自助旅遊需要準備多少日幣現金!
Thumbnail
在不長的台灣歷史當中,原住民、漢人,以及中國官府這三個角色,撐起了很大一部分的台灣歷史與文化。 什麼樣的展覽可以把全台清宮藏品最豐富的國立故宮博物院、收藏許多原住民文物的國立臺灣博物館,以及鑽研各方面的臺灣歷史的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聚在一起?或從三個博物館各自的收藏與專長便可見一二。
Thumbnail
在不長的台灣歷史當中,原住民、漢人,以及中國官府這三個角色,撐起了很大一部分的台灣歷史與文化。 什麼樣的展覽可以把全台清宮藏品最豐富的國立故宮博物院、收藏許多原住民文物的國立臺灣博物館,以及鑽研各方面的臺灣歷史的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聚在一起?或從三個博物館各自的收藏與專長便可見一二。
Thumbnail
在這次新書《福爾摩沙時尚圖鑑》中,我們介紹了四十四件,從荷西時期到日治時期的穿著。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從書中節選十多件每個年代的代表服裝,希望大家可以在看完之後對以前的台灣服裝有更多的印象。
Thumbnail
在這次新書《福爾摩沙時尚圖鑑》中,我們介紹了四十四件,從荷西時期到日治時期的穿著。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從書中節選十多件每個年代的代表服裝,希望大家可以在看完之後對以前的台灣服裝有更多的印象。
Thumbnail
  日本人有和服,韓國人有韓服,那麼臺灣人有「臺灣服」嗎?或許跟和服、韓服的意義有點不同,但歷史上真的「臺灣服」喔!「臺灣服」,是怎麼樣的服裝呢?
Thumbnail
  日本人有和服,韓國人有韓服,那麼臺灣人有「臺灣服」嗎?或許跟和服、韓服的意義有點不同,但歷史上真的「臺灣服」喔!「臺灣服」,是怎麼樣的服裝呢?
Thumbnail
2018 年,潘怡宏先生聯繫臺史博欲捐贈家族文物,當中包含了 19 世紀晚期先祖潘踏比厘的清朝官服與鈐印。它們能妥善留存至今,有特定的歷史因緣,並為今日的我們,講述了百餘年前一位臺灣原住民如何面對時代鉅變的故事。
Thumbnail
2018 年,潘怡宏先生聯繫臺史博欲捐贈家族文物,當中包含了 19 世紀晚期先祖潘踏比厘的清朝官服與鈐印。它們能妥善留存至今,有特定的歷史因緣,並為今日的我們,講述了百餘年前一位臺灣原住民如何面對時代鉅變的故事。
Thumbnail
臺灣古代究竟穿些什麼呢?這是我們之前的「歷繪重現」專題做的總整理懶人包(漢人篇),介紹台灣史上四百年來,每個年代的服裝。
Thumbnail
臺灣古代究竟穿些什麼呢?這是我們之前的「歷繪重現」專題做的總整理懶人包(漢人篇),介紹台灣史上四百年來,每個年代的服裝。
Thumbnail
日治初期,地方仕紳穿什麼呢?  日本統治台灣五十年,這之中經歷了各種流行與政策的更迭,也因此我們用始政(1895年-1915年)同化(1915年-1937年)皇民化(1937年-1945年),簡稱為前中後三個時期,跟大家介紹日本時代的服裝穿著。 
Thumbnail
日治初期,地方仕紳穿什麼呢?  日本統治台灣五十年,這之中經歷了各種流行與政策的更迭,也因此我們用始政(1895年-1915年)同化(1915年-1937年)皇民化(1937年-1945年),簡稱為前中後三個時期,跟大家介紹日本時代的服裝穿著。 
Thumbnail
  在中式服裝裡,「領子」,一直是服飾中很重要的一環。旗袍、藍衫、大祹衫,甚至是現在的一些復古風服飾,總是有各種不同的領子,那麼你知道這些領子的演變和名稱嗎?
Thumbnail
  在中式服裝裡,「領子」,一直是服飾中很重要的一環。旗袍、藍衫、大祹衫,甚至是現在的一些復古風服飾,總是有各種不同的領子,那麼你知道這些領子的演變和名稱嗎?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