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獎勵練習責任

更新於 2018/12/10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聽朋友說:「我跟小孩說,如果你做完了這件事情,那我們就去吃大餐,作為獎賞,你覺得如何? 可是你知道嗎?這種方法有的時候有效,可是有的時候他就還是賴在那邊不想動。就只能一直想其他辦法」
話題從彼此互相分享想到的方法,延伸到究竟為什麼非得要做完那一件事情,不做的話會有什麼影響?
然後最後討論到,學習本身的價值以及小孩對於學習的態度、以及小孩是不是真的能夠學習自己的責任。
究竟怎樣才算自主學習? 小孩真的知道自己想要學甚麼嗎? 小孩在不知道有甚麼的情況下怎麼知道自己要選哪一個?
小孩說不要這個,就表示他不喜歡這個嗎? 小孩去上了課但一陣子就不上了,就可以算是沒有喜歡嗎?
怎麼區別小孩的沒興趣與挫折?
如果要小孩說要學甚麼就學,說停就停,難道就沒有其他問題嗎?
朋友的小孩很不同,對於許多的活動都很感興趣,即便是沒有聽過看過的也很願意嘗試,但媽媽很在意為什麼喜歡的事情不能夠持續下去。
這大概也不只是朋友會有的疑問,很多家庭裡的大人大概也會有這樣的想法。
觀察自己的小孩,發現好像有一個狀態,就是對學習的內容,會先抓一個大概的樣子,這樣就夠了。
而大人期待的,好像比較多是做研究的那種態度,對學習能夠深入了解,認為花了時間努力探究的才會有所獲得,或者是說才能夠貫徹所學。
但是,對孩子來說,每天看到的東西好多,每種都好想要知道,有廣度的略略了解、學會皮毛這一件事情,真的有令人擔憂嗎?
經常在想,如果在學習的過程裡面,這一項學習帶來的幸福感,無法支撐住接下去的動力,那就可以做為停損點了嗎? 還是說,就得出有的沒的想辦法繼續。
回想自己的工作經驗,有一回因為整體營運考量被調派支援了其他部門,真切地體會了隔行如隔山的情況,只是換了一個環境,做的事情大同小異,但卻讓人發現了許多的事情。
看起來大同小異的工作,卻因為環境不同,得有不同的調整和應對方式,調配時間的練習、管理人員、物財的練習、不能再只是做事情的人而是處理事件的人...。
在看起來大同小異連職稱都一樣的,服務對象也不覺得現在這個工作的職位和前工作的職位有甚麼不同,但真實的樣子只有自己知道。
只有自己才知道,在不同的環境下,整個開啟了對於工作的新視界。
看起來一樣的工作,在不同的單位下就是會有不同的學習,那些學習在一般人的眼裡微不足道,卻很真實地在自己的心裡感受差別。
當時花了很長的時間練習新工作的各個眉眉角角,在那個過程裡並沒有任何獎勵物,只有一個"好奇"。好奇過去五年多的經驗居然只能派上一點點用處,原來看起來一樣的工作,有好多不一樣的內涵。一點一點地在那個環境下,重新看見的不是學習這一件事情,而是看見了自己。
每個人都需要看見真實的自己,無論是在幾歲。當真實地看見自己與眼前的這一件事情時,才有機會真正地做出選擇。這大概就是:在不同的環境下學習看起來同樣的工作,就可能讓一個原本認為不想繼續學的人改變想法,當然也可能讓原本沒看清楚想清楚的人停下來不再繼續。
若依自己的這個經驗來看,若是孩子小的時候,在沒有其他因素干擾的情況下,能夠清楚地理解每一件事情與自己的關係,或者才是我們真正需要努力的教育。
回到一開始說到的獎勵這一件事情,就是一種介入干擾。當獎懲制度建立之後,小孩的學習動力會放在制度上,獎賞物所帶來的正增強強度、以及懲罰帶來的負增強強度,很可能是影響"學習"本身的力量。
無論是往哪裡走,都是被動的,都是外在力量,這一些都很可能接下來干擾孩子的內在驅力的產生,甚至是阻礙發展。
朋友說:「我有時候很不想要做某一件事情,也會跟自己說,做吧!做完了等一下我要去喝咖啡犒賞一下自己。」接著他問:「我知道這樣也算是獎勵自己,但是這樣我才會有動力去做啊。」
回問:「如果沒有獎勵,你會不會就不做?」
友:「還是會做,因為必須要做,只是會做得很不爽。」
問:「所以你的獎勵是為了完成這一件事情(其所指孩子的責任),還是為了讓自己開心?」
友:「讓自己開心」
問:「那你對孩子提出的獎勵制度,你覺得你是為了讓孩子開心,還是為了他要完成那件事?」、「你覺得孩子他是為了開心還是為了完成那件事?」、「孩子是為了想要得到獎勵物所以去做,這樣算是有練習到你所指的""責任""嗎?」
責任是一個很抽象的字,對大人來說是,對小孩來說也是。所以有些人覺得,把抽象的概念變成獎勵物,就很有具體了。然後在經由多次的練習連結後,自然就能產生好的習慣。
這好像就又回到了行為學派的學習訓練,可是我們不都是已經知道,這種訓獸師的模式並不是好的教育方式了嗎? 又怎麼會認為這樣的方式,會啟發孩子的自主學習呢?!
到底是誰被訓練?
當小孩面臨不同的教育者的作法不一時,自然會選擇對他有利,或者是看起來比較簡單的方式進行他的學習,因此這一陣子我家也出現小孩習慣性地拿出獎勵制度來""練習""。來討論一些他不想進行的學習,以及一些他想做卻不被支持的事情。
不過很明顯地在幾次的練習過程裡,發現小孩會將重點放在""獎勵物""的強度,而不是為什麼想要這麼做的自我探查裡。
像是:
「那本來15換成30,兩倍的代幣換打一次電動」
「只要澆水就可以有,就不用去寫或是念書」
「以前我一周只能賺10元,現在5天可以賺50元」
當小孩在說這些的時候,他可能還沒有連結到自己到底要的是甚麼?!
就像是他在打羽球的時候,教練們很多時候會用""跳繩、核心動作""作為打輸方、或者沒有認真練習時的處置,小孩在進行的時候,並沒有被"懲罰"的感覺,但會聚焦在練體力上有幫助。
也因此沒有與球隊練打的其他時間,也很希望小孩能夠以這兩項動作,作為體力的練習。但,就是一個很沒有動機的練習項目,因此執行力很少。
於是抱著想要探究的心情,有一天,跳繩就被加入了獎勵制度裡。
就來看看,獎勵制度真的作為訓練後就能成為習慣的可能性究竟有大?!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刻板印象並不是來自於男女分別,而是來自於分別男女。不是在繞口令,是真的這樣想。不是因為被動地分出男女,而是主動地想要去區分男女,這或者是我們在談論這件事情時最核心的重點。不是因為男女有別所以要分,而是因為我想要去分所以才一直在男女議題上去談論。
    這些對話當然不是一次就到位,經常需要來來回回,說一說後過一段時間,孩子才能夠提出整理過後的疑問。從自己身體的性教育開始,到人際關係間的尊重教育,最後延伸到性平教育。這些當然不太可能是幾堂課就能夠在課堂裏面教夠的,但是如果課堂裏面沒有這些機會討論這樣的事,孩子能夠在甚麼訊息來源裡獲得?
    同一堂課程裡面對不同的孩子,總是有太多不同的細節要照顧,而一個在學習過程中好的陪伴者(無論是家長或是老師),很難從哪個方向確定知道自己的做法是最好的,甚至是不是好的,從結果看嗎? 那個結果是課程前設定的目標嗎? 還沒有開始上課設定的就是好的嗎? 開始上了以後發現原先的設定走偏了,就不是一件好事嗎?
    孩子說「我大概知道哪裡有問題,也想了很久要怎麼做,也想要去練習但沒有時間,上課的時候老師說叫我坐在旁邊看別人。我想去那個卡住的點試試看我想的方法可不可以的時候,老師就會叫我用他建議的方式,可是他的方式我不敢嘗試,但我不想跟他說,說了他都說你就放手衝一次就一定沒問題。」
    看完一本書,如何能把它與生活連結在一起,或者說如何在現實的生活中連結看過的書本,這一些都可能是增強孩子對於閱讀的感受以及用不同眼光去看這世界的方式。走讀,就是一種很真實的例子。
    一個空間的運用與感受,大人和小人(孩)真的有很大的不同。大人對於環境的需求,好多時候不只是功能取向,會參雜著視覺感受,收納整理不只是要找得到東西在哪裡,還包含了要看起來整齊、乾淨。這些都是學習來的嗎?
    刻板印象並不是來自於男女分別,而是來自於分別男女。不是在繞口令,是真的這樣想。不是因為被動地分出男女,而是主動地想要去區分男女,這或者是我們在談論這件事情時最核心的重點。不是因為男女有別所以要分,而是因為我想要去分所以才一直在男女議題上去談論。
    這些對話當然不是一次就到位,經常需要來來回回,說一說後過一段時間,孩子才能夠提出整理過後的疑問。從自己身體的性教育開始,到人際關係間的尊重教育,最後延伸到性平教育。這些當然不太可能是幾堂課就能夠在課堂裏面教夠的,但是如果課堂裏面沒有這些機會討論這樣的事,孩子能夠在甚麼訊息來源裡獲得?
    同一堂課程裡面對不同的孩子,總是有太多不同的細節要照顧,而一個在學習過程中好的陪伴者(無論是家長或是老師),很難從哪個方向確定知道自己的做法是最好的,甚至是不是好的,從結果看嗎? 那個結果是課程前設定的目標嗎? 還沒有開始上課設定的就是好的嗎? 開始上了以後發現原先的設定走偏了,就不是一件好事嗎?
    孩子說「我大概知道哪裡有問題,也想了很久要怎麼做,也想要去練習但沒有時間,上課的時候老師說叫我坐在旁邊看別人。我想去那個卡住的點試試看我想的方法可不可以的時候,老師就會叫我用他建議的方式,可是他的方式我不敢嘗試,但我不想跟他說,說了他都說你就放手衝一次就一定沒問題。」
    看完一本書,如何能把它與生活連結在一起,或者說如何在現實的生活中連結看過的書本,這一些都可能是增強孩子對於閱讀的感受以及用不同眼光去看這世界的方式。走讀,就是一種很真實的例子。
    一個空間的運用與感受,大人和小人(孩)真的有很大的不同。大人對於環境的需求,好多時候不只是功能取向,會參雜著視覺感受,收納整理不只是要找得到東西在哪裡,還包含了要看起來整齊、乾淨。這些都是學習來的嗎?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文章主要介紹孩子執行能力的相關內容。在文章中提到,執行能力是孩子在做事情時特定的腦部運作習慣,包括做計劃、開始工作、持續堅持、控制衝動、情緒控制、適應不同環境等能力。最後,文章推薦了一本相關書籍,並預告了下一篇的內容。
    Thumbnail
    外在獎勵雖然有幫助,但過於頻繁則有可能削弱內在動機。因此,在考慮使用外在獎勵的時候,需要問問自己:我們追求的是眼前的表現,還是長遠的熱情和興趣?鼓勵某種行為時,應尋找激發內在動機的方法,而不僅僅依賴外在獎勵。
      獎懲制度一直都是雙面刃,當我們採用此方法不外乎希望孩子能「主動」去做他本應該做之事。   問題是,既然是「應該做的事」何必有賞有罰?   到底我們是希望孩子「他律」還是「自律」呢?
    Thumbnail
    如果你是家長和老師,推薦閱讀夥伴欣恩詳盡地分享 如果你是新手老師,推薦閱讀夥伴雙雙的情境分享   外在獎勵和內在成就 Outer achievement vs. inner achievement 是這個很難走進內心的孩子,開啟我使用獎勵驅動學習動機的一年,面對這個被分數和名次定義的學生,我
    Thumbnail
      兒童工作是為了累積技能及生活經驗,整合運用。簡單的事情重複一直做,能夠培養專注力,堅持孩子每天的作息表,持之以恆,能夠培養次序感。要請孩子做甚麼事情要先告知,孩子做甚麼事情也先告知成人,能善用規則制定。溫和對待孩子的錯誤,若孩子認為多做多錯,少做少錯,不做不會錯,會養成安逸的性格。孩子不是不夠好
    Thumbnail
    你有想過讓家務成為孩子的快樂源泉嗎?家務不只是日常的必須,也是孩子學習責任、合作與家庭價值觀的絕佳機會。 讓我們一起探索如何從「命令」轉變為「邀請」,透過具體的指示與正面鼓勵,激發孩子的參與感與成就感,讓家庭生活充滿歡樂與學習。 閱讀全文,讓我們一起培養孩子成為家中的小幫手,共創溫馨的家庭氛圍吧
    Thumbnail
    如何讓孩子不僅學會知識,更學會學習?一個簡單的策略可能會令你驚喜:實質獎勵。 它能立即提升孩子的學習效率,還能長期培養他們的自我激勵能力。但關鍵在於,如何平衡獎勵與學習的價值,讓孩子在快樂中成長? 閱讀全文,來看看實質獎勵是如何成為孩子學習路上的加油站,並解鎖他們的無限潛能吧! 孩子的成長
    Thumbnail
    對於孩子的學習態度,你是否曾感到無助?現代家庭面臨的一大挑戰,就是如何讓孩子學會自主完成功課,培養自律與責任感。 不妨從一個簡單的例子出發,當孩子滿懷熱情想要創造某個東西時,你會怎麼做?透過尊重孩子的選擇,以引導而非命令的方式,我們可以啟發孩子的內在動力。這不僅關乎功課的完成,更是孩子自我管理能力
    Thumbnail
    家長經常提問:孩子在家都不願意做家事,為什麼在團體裡就願意? 關鍵是:孩子在做家事中感受到了什麼?
    Thumbnail
    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其實無論是孩子或是家長,彼此都正在經歷一場學習之旅。 而在教養的過程中,我們時常會看到一個狀況: 許多人直覺認為應建立一套獎懲分明的機制,才能夠形塑孩子的正向性格,但在對孩子進行懲罰後,卻發現他開始對你感到害怕,不僅見到你就緊張,甚至開始迴避你。親子之間好像生疏了。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文章主要介紹孩子執行能力的相關內容。在文章中提到,執行能力是孩子在做事情時特定的腦部運作習慣,包括做計劃、開始工作、持續堅持、控制衝動、情緒控制、適應不同環境等能力。最後,文章推薦了一本相關書籍,並預告了下一篇的內容。
    Thumbnail
    外在獎勵雖然有幫助,但過於頻繁則有可能削弱內在動機。因此,在考慮使用外在獎勵的時候,需要問問自己:我們追求的是眼前的表現,還是長遠的熱情和興趣?鼓勵某種行為時,應尋找激發內在動機的方法,而不僅僅依賴外在獎勵。
      獎懲制度一直都是雙面刃,當我們採用此方法不外乎希望孩子能「主動」去做他本應該做之事。   問題是,既然是「應該做的事」何必有賞有罰?   到底我們是希望孩子「他律」還是「自律」呢?
    Thumbnail
    如果你是家長和老師,推薦閱讀夥伴欣恩詳盡地分享 如果你是新手老師,推薦閱讀夥伴雙雙的情境分享   外在獎勵和內在成就 Outer achievement vs. inner achievement 是這個很難走進內心的孩子,開啟我使用獎勵驅動學習動機的一年,面對這個被分數和名次定義的學生,我
    Thumbnail
      兒童工作是為了累積技能及生活經驗,整合運用。簡單的事情重複一直做,能夠培養專注力,堅持孩子每天的作息表,持之以恆,能夠培養次序感。要請孩子做甚麼事情要先告知,孩子做甚麼事情也先告知成人,能善用規則制定。溫和對待孩子的錯誤,若孩子認為多做多錯,少做少錯,不做不會錯,會養成安逸的性格。孩子不是不夠好
    Thumbnail
    你有想過讓家務成為孩子的快樂源泉嗎?家務不只是日常的必須,也是孩子學習責任、合作與家庭價值觀的絕佳機會。 讓我們一起探索如何從「命令」轉變為「邀請」,透過具體的指示與正面鼓勵,激發孩子的參與感與成就感,讓家庭生活充滿歡樂與學習。 閱讀全文,讓我們一起培養孩子成為家中的小幫手,共創溫馨的家庭氛圍吧
    Thumbnail
    如何讓孩子不僅學會知識,更學會學習?一個簡單的策略可能會令你驚喜:實質獎勵。 它能立即提升孩子的學習效率,還能長期培養他們的自我激勵能力。但關鍵在於,如何平衡獎勵與學習的價值,讓孩子在快樂中成長? 閱讀全文,來看看實質獎勵是如何成為孩子學習路上的加油站,並解鎖他們的無限潛能吧! 孩子的成長
    Thumbnail
    對於孩子的學習態度,你是否曾感到無助?現代家庭面臨的一大挑戰,就是如何讓孩子學會自主完成功課,培養自律與責任感。 不妨從一個簡單的例子出發,當孩子滿懷熱情想要創造某個東西時,你會怎麼做?透過尊重孩子的選擇,以引導而非命令的方式,我們可以啟發孩子的內在動力。這不僅關乎功課的完成,更是孩子自我管理能力
    Thumbnail
    家長經常提問:孩子在家都不願意做家事,為什麼在團體裡就願意? 關鍵是:孩子在做家事中感受到了什麼?
    Thumbnail
    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其實無論是孩子或是家長,彼此都正在經歷一場學習之旅。 而在教養的過程中,我們時常會看到一個狀況: 許多人直覺認為應建立一套獎懲分明的機制,才能夠形塑孩子的正向性格,但在對孩子進行懲罰後,卻發現他開始對你感到害怕,不僅見到你就緊張,甚至開始迴避你。親子之間好像生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