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堅持的是甚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有個老師說「可以理解家長都希望看見小孩成績進步的幅度,但還是想要小孩在基本能力上累積,累積夠了能力到了自然就能水到渠成,可是他們等不了。」

這個老師,在教學經驗上很豐富,對孩子的態度調整得很快,有時吃點虧也不太介意,心很軟,耳根子也很軟。

對於一個不以英文為母語的孩子來說,我認為是不可多得的老師。她的教法看起來很鬆,有時候小孩會覺得什麼都沒學,但在基本的能力上,默默地會有累積,能讓小孩在不確定字音的情況下,唸出對的句子。唸,接著仿句,然後連結自己的生活用詞。英文成了他的日常生活中可以觸及的,每天10分鐘,考試不及格,但對英文仍舊很喜歡。這個喜歡,不是因為分數給來的成就,不是因為比別人會講得來的驕傲感,就是一種原來這個東西的英文是這樣說的欣喜感。

那天,朋友問「妳小孩英文好嗎?有上什麼課嗎?他有覺得英文很重要了嗎?」我回:「有覺得打電動比較好用」

學好一個語言可以是一種競爭力,但若是為了競爭力去學,大概不一定真的能學好,至少只是會學了好用,那個語言,便自然變得不美了,就像是台語,小時候大家在生活裡隨口說的台語俚語很有意境,考卷裡寫了的,多得是可以拿到高分但說不了口的。一個好成績,真的是在某一種制度下的優勢,所以有句話說「出了社會誰看你學校成績單」。

許慧貞(《最後抱他的人》)寫著:
「如果我也為了拼分數,放棄自己的教學理念。那麼,我當初為什麼要離開私小,兜一大圈又轉回原點呢。」
許慧貞《最後抱他的人》

我想著,以前只懂得欣賞一個有理念的老師,一個能堅持的老師。最近又在想,每一個老師都可能有他的堅持,對,每一個老師都有。只是,究竟他們各自在堅持什麼?他們各自的理念是什麼?

自學路走來這些年,經常得問自己:如果我們已經不以成績作為一個學習的成果思考,那應該要怎麼看學習這一件事,又或者究竟需要拿出什麼來作為一個人展現學習的樣態?

其實,即使這樣問,都自覺仍舊被框架住,學習終究是個人的事,我們能夠做到的最好,或者只是盡其所能地提供各種可能性,以及想方設法地保有學習者的主體性,不打擾就是最好了。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別問兒子是誰的馬麻
    別問兒子是誰的馬麻
    人生總在超越自己的現況中又往前走,一點一點兒地從厭世人生中,走向陪孩子迎向自學的日子。回頭看看這些年來的育兒點點滴滴,都將成為走向下一個階段的養分,開啟陪孩子自學的嚐試,能走多久?多遠?多深?真是走入謎樣的人生啊~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