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鐵(Latte)、卡布(Cappuccino)傻傻分不清?

拿鐵(Latte)、卡布(Cappuccino)傻傻分不清?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細緻奶泡是卡布其諾特色

細緻奶泡是卡布其諾特色

拿鐵(Latte)、卡布(Cappuccino)

相同點,都是咖啡加上牛奶。

差異點,一個比例有嚴格規定,一個隨便發揮。

拿鐵

先說拿鐵吧,Latte其實就是義大利文咖啡的意思,所以到義大利直接說要一杯Latte,你只會拿到熱牛奶,要點你認為的拿鐵,請說Coffee latte。

所以拿鐵咖啡,牛奶是主體,至於具體的定義,眾說紛紜

季節香林老闆:「義式為基底,比例不講究,沒有奶泡」

蘇彥彰《咖啡賞味誌》:「30cc義式為基礎,80%牛奶,20%奶泡,總容量350~500cc」(P.74)

《UCC咖啡博物館〉:「在單份濃縮咖啡中,倒入大量的加溫牛奶」(P.80)

《世界咖啡地圖》:「加入牛奶可以讓這個飲品(義式濃縮)更甜,典型的拿鐵比起卡布其諾有更多液態的成分,咖啡味道比較不那麼密集,通常奶泡也較少」(P.111)

定義比較詳細的是《咖啡聖經》:「25ml的義式,加上210ml的熱牛奶,目標是倒出一層5mm厚的泡沫。

綜合以上,大約可判定拿鐵是牛奶比例最多,牛奶泡沫其次、咖啡比例最少的咖啡牛奶。

卡布其諾

季節香林老闆:「30cc的義式濃縮+120cc牛奶打泡,以200ml的寬口矮杯出杯」

wiki:傳統的卡布奇諾咖啡由一份濃縮咖組成,咖啡師在其上倒入熱泡沫牛奶,在頂部形成2釐米( 3/4英寸)厚的牛奶泡沫。總量在150cc~180cc。

蘇彥彰《咖啡賞味誌》:「30cc義式為基礎,60%牛奶,40%奶泡,總容量250cc」(P.74)

《世界咖啡地圖》對於咖啡:牛奶:奶泡的比例說法莫衷一是,有1:1:1,也有1:2:2,作者偏向於採用後者。

《咖啡的科學》也先提出卡布其諾三分法則之後,以實務面的口感和份量否認三分法則的可行性。(P.114)

比較過後,總量不超過180cc此說法比較多人採用,如果以一份義式濃縮來為基底,似乎1(義式咖啡):2(牛奶):2(奶泡)為比較合理比例。


結論:

在家要打發卡布其諾,把過粗的泡沫撥除之後,用湯匙擋住泡沫,將熱牛奶緩慢倒入咖啡中直到八分滿,然後再將奶泡以湯匙一杓杓舀入咖啡中心直到奶泡擴張到邊緣,此時再將剩餘牛奶注入咖啡中到有表面張力膨脹感即可。




avatar-img
咖啡癮士的沙龍
128會員
149內容數
分享咖啡知識 跑咖啡店經驗 各種咖啡器材的使用和心得 對咖啡豆的品嚐 以及各種咖啡展覽的第一手情報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咖啡癮士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金屬濾杯雖然有保留油脂的優點,但多少喝得出金屬味,加上細粉容易堵住孔隙清潔不易,一直不是我推薦使用的產品。 但最近使用愛樂壓,必須搭配金屬濾片才能得到比較大的壓力,所以清潔這個問題我又得重新想辦法解​決。 網路上推薦辦法 泡或沖熱水:沒用 用火烤:濾片容易烤到變色還變形,沒用。 自己想
作為一個走系統學習派的咖啡玩家,已經習慣精準的使用數據,研磨多少克的粉末~水量多少~水溫多少~所以隨之而來的計數工具也不少,溫度計、咖啡秤、計時器都有。 可以兼顧計時和計重的咖啡秤應該是每個咖啡玩家的必備工具,我手上就有一個Hario秤、一個蝦皮牌的秤,前者的問題是反應速度比較慢,無法立即顯示重量,
內湖的REEDS coffee & bakery,就是個不限時間,愛坐多久就坐多久的店,挑高樓層加上大片落地窗,溫暖的原木色系與明亮陽光,如果在內湖附近,突然想找個地方坐坐。就可以來這裡。
金屬濾杯雖然有保留油脂的優點,但多少喝得出金屬味,加上細粉容易堵住孔隙清潔不易,一直不是我推薦使用的產品。 但最近使用愛樂壓,必須搭配金屬濾片才能得到比較大的壓力,所以清潔這個問題我又得重新想辦法解​決。 網路上推薦辦法 泡或沖熱水:沒用 用火烤:濾片容易烤到變色還變形,沒用。 自己想
作為一個走系統學習派的咖啡玩家,已經習慣精準的使用數據,研磨多少克的粉末~水量多少~水溫多少~所以隨之而來的計數工具也不少,溫度計、咖啡秤、計時器都有。 可以兼顧計時和計重的咖啡秤應該是每個咖啡玩家的必備工具,我手上就有一個Hario秤、一個蝦皮牌的秤,前者的問題是反應速度比較慢,無法立即顯示重量,
內湖的REEDS coffee & bakery,就是個不限時間,愛坐多久就坐多久的店,挑高樓層加上大片落地窗,溫暖的原木色系與明亮陽光,如果在內湖附近,突然想找個地方坐坐。就可以來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