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前回的章節中,大頭老師以顏面對機身比固定了顱部的相對值,以膠板堆砌和瞬間膠補土澆淋完成了巴力頭部最初的面與頭盔 (顱) 二件的雛型。在本回的製作中,老師將利用顱內預留的空間嵌入對應的分件組合,使零件得以定位結成完整的外觀。
借鑑萬代成熟的鋼普拉頭部結構並使用了1/144規格的PC零件,巴力的頭部必須依賴對應該零件的球型關節棒柱型態位執行整合。
橋接件的基礎構造十分簡單,從正臉方向看去正巧是一個單純的H字。
其H形的中央橫板為了容納顏面預留的頂平板插入的點,寬度必須與其相襯,以便創造「臉面鑲嵌其內」的視覺感。
該H形左右立壁的厚度是綜合實體頭盔內徑、「耳部件」造型與頭部接觸的數位數據預估而來的。詳細整合成果可參照上下圖示:
SPECIAL NOTICE:
本部分的實作因強制性低但干涉零件數量不亞於腰部,故採分散的形式於不同的頭部零件製作階段配合監修完成。下圖展示的內容,是以監修中後期的成品為主的再拆解攝影;而教學的內文則未給出建議實行的製作時間點以配合章節閱讀,有請各位留心和諒解。
和【
腰部製作篇】系列採用了類似的連接手法 (請見
03一節),橋接件對應腰部的構造等同「中腰」的存在。比較明顯的差異是:頭部的橋接件只有把上方連接面與投盔用的樁柱打穿,然後才用利用套筒的方式完成容納頸頂端PC球關節的臼窩。
待立柱乾燥穩固後,標記好插入的榫點,同樣以鑽子對頭盔內部、原先當作盔頂造型基座的平面開孔。乾燥後三件便可以由下到上的形式串接。
橋接件反面的部分也有著相同的施作手法。運用樁柱貫通處作為基準點,比對頸部的PC零件球形直徑,切下一段更大可包覆膠管/棒的交管套接;後用球形鑽打磨出初步的臼窩構造下,活用PC零件不會被瞬間膠補土沾黏的特性進行灌注與壓印,就能形成容納的緊緻構造。
無論跟隨製作的你將在何時安排橋接件的連結樁柱和臼窩的安置,使用手工完成原型、翻模為量產手段的巴力仍需在複製面上盡可能地避免使用細小的卡榫來降低生產的難度。在本小節中,大頭老師將推進頭部的造型細節,針對顎甲與耳部的造型安排對應的設置。
與鋼普拉─特別是鐵血的孤兒 (IBO) 系列會出現的射出成形套接式顎甲件不同,巴力那巨大前挺的顎甲必須利用橋接件整合的優勢作為支撐,進行構形的開展。
基於列印的3D草模分解數據在厚膠板上用尺規繪製併以鏡面複製法取得對稱的組件。和橋接件的黏貼處為了增強固定並還原造型,近臉端需特別切出L形的凹口。
安裝時,先將前端以瞬間膠固定,後選定任一側固定顎甲原型的膠板後,向另一側掰開施予相同的黏貼。必要時可使用夾具維持黏貼處的安定。
接著,使用瞬間膠補土澆淋顎甲原型的膠板,以經典的桌平面配合膠帶手法,從前端到根部依序堆砌出顎甲獨特的厚度、補強兩片膠板。
因為橋接件必須規劃身體的頸基座與頭部的顱內座兩處的對應關係,為了評估下顎是否過大並追加定位標記,可透過假組膠暫時固定後的攝影資料算出對應的位置。
由於近臉與橋接件的段落純屬斜面造型的關係,此處可先完成造型的施作。顎甲上端斜面外觀的加工方式可參考【
上身製作篇】所提及之向量鰭片邊緣造型的刮推手法加工;而側面外斜的漸進造型,則可利用打磨棒和軟體對稱檢測手法來逐步整修。
上圖是其完成後的成果。
此途中還可以看到橋接件H形構造中板上初步的立樁用孔洞。
接下來,大頭老師將拆下的橋接件放置於貼上膠帶的平面膠板上並對H形結構施與支撐、放平顎部;之後少量多次的透過瞬間膠補土的倒入形成初步的外觀。
雕刻時,任何明顯的轉折與稜角面都需要先以防火線刻出關鍵的施工資訊。為了強調顎甲左右側至尖起處的裝甲特徵,該處也需要補上適當的溝槽。
之後,以3D草模的數據和量測值做輔助,並配合實際上身的比例資訊施加手鋸鋸切、雕刻刀推刨和打磨。本部分多重轉折的概念和前段一致,都是向量鰭片邊緣的
脊梁造型放大版本。
SPECIAL NOTICE:
因節省調整步驟且概念圖沒有明顯指示性的關係,大頭老師推薦耳部件可以直接在橋接件H形立壁面製作時同步完成。這樣便可以決定該立壁面與前端延伸的坡面斜度總量,並確認需要留下多少空間進行固定。 此平行製作帶來的好處另在頭盔與橋接件的接觸面修整中呈現。預留足夠耳部件黏貼面積的橋接件可避免重複對頭盔接觸區加工累積的潛在物理傷害,維持足夠的整體強度以通過量產的模具製作考驗。
相較直接集成的顎甲,因為貼附點位於投盔兩側的橋接件外露端的關係,耳部的造型製作時序前後不拘,但固定步驟必然落在全頭部加工完成後才進行,故有著相當大的自由性。
直接取樣列印板3D草模的數據,在膠板上用鉛筆繪製出基礎的輪廓,並透過重疊複製的手法做出左右側。膠板的挑選視使用未來斜度加工所需的變化量而自由;為了方便在加工時充當參考線,大頭老師使用了雙重積層的手法充作輪廓,故複製共需執行三次。
另,考慮到耳外側的造形起伏是底厚外薄但內收的特徵,亦在雙耳部之露面處補上厚區追加所需的膠板黏貼邊界和斜切轉面的寬度資訊。
追貼膠板後,同樣參照向量鰭片邊緣
脊梁造型的手法,以尺配刻線刀切防火線、然後用雕刻刀沿邊推出倒角、施予打磨整平。上圖近拍可清楚看到在耳側的平面上還留有相對應的刻痕。
為了還原和橋接件H形立壁的坡面延伸特質,兩件需湊在一起進行修整。
然與立壁面突起的前沿不同的是,耳部件為了生成外斜的外觀,必須打磨內側的接觸面調整斜度。最終的切角調整與細緻的倒角再修整,則於總件集成前另行補正。
次回,同時賦予對稱構造弧面與脊梁線的特徵,揭開造型深處所藏的技術─大量補土基層與造形雕刻的頭盔造型加工來襲!
進入製作中段的篇章,再起技術力的高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