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情提要
東坡在徐州知州任內,接連遇到了水災與旱災,因旱災而前往祈雨,於元豐元年(西元1078年)夏天得雨,因而率領百姓同往石潭謝雨,就在這樣的情形下寫下這五闕詞。閱讀這幾闕詞,請想像東坡帶著攝影機,每一句都是一景,拍攝農村生活的紀錄片。
上篇介紹了前面兩首,本篇介紹其他三首。
浣溪沙
徐州石潭謝雨,道上作五首。潭在城東二十里,常與泗水增減,清濁相應。
照日深紅暖見魚,連村綠暗晚藏烏。黃童白叟聚睢(ㄙㄨㄟ)盱(ㄒㄩ)。
麋鹿逢人雖未慣,猿猱聞鼓不須呼。歸來說與采桑姑。
旋抹紅妝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籬門。相排踏破蒨羅裙。
老幼扶攜收麥社,烏鳶翔舞賽神村。道逢醉叟臥黃昏。
麻葉層層檾(ㄑㄧㄥˇ)葉光,誰家煮繭一村香。隔籬嬌語絡絲娘。
垂白杖藜抬醉眼,捋(ㄌㄩˇ )青擣麨(ㄔㄠˇ)軟肌腸。問言豆葉幾時黃?
本関詞寫村中見聞,上片寫作者在道上所見的蓬勃景色。
「麻葉層層檾(ㄑㄧㄥˇ)葉光,誰家煮繭一村香。隔籬嬌語絡絲娘」
用農村夏日風貌的幾個景物特徵加以渲染,全詞未用一個「夏」字,借助寫麻葉,以富有生氣的景物點出時值夏日。
「誰家煮繭一村香?」並非真的想知道誰家在煮繭,只是強調「一村香」的事實。有意藉由煮繭的香味,呈現整個村子籠罩著農事繁忙的喜悅。
「絡絲娘」:本為蟲名,即「絡緯」,此處代指抽繭取絲的婦女。
首先從視覺落筆,「麻葉層層」寫麻葉的茂盛,「檾葉光」寫葉子的滋潤光澤 ,展現夏日雨後農村的生機蓬勃;接著展現嗅覺的「一村香」與聽覺的「嬌語」。 連用了三種感官知覺的轉換,將久旱得雨,村民恢復忙碌的農事,將豐收的喜悅,渲染得淋漓盡致。
客觀景物的描寫都蘊含主觀的情感(一切景語皆情語),顯露出作者陶醉於人民豐收的喜悅,所以全詞雖未直抒胸臆,但景中見情,字字有情 。
下片接著描寫作者途中遇到了攜杖的白髮老叟,忍不住給予關心的問候。
「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擣麨軟肌腸。問言豆葉幾時黃」
「垂白杖藜」:指老叟。
「捋青」:從未全熟的麥穗上捋下麥粒。
「垂白杖藜」的老人,正受著饑餒之苦,手持新麥欲搗成粉末來果腹,這時東坡親切的問候:下雨之後新一輪的豐收還要多久呢?這是給老翁的一份期待,也是對老翁的一種安慰。
上下兩片,一則表現豐收的忙碌及歡愉,一則透露農村生活困難的一面,兩者在情境上呈現對比。
簌簌衣巾落棗花,村南村北響繅(ㄙㄠ)車。牛衣古柳賣黃瓜。
酒困路長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門試問野人家。
上片暗示了農村的豐收
「簌簌衣巾落棗花,村南村北響繅車。牛衣古柳賣黃瓜」
「簌簌」:花落的聲音。
「簌簌衣巾落棗花」 原句應為「棗花簌簌衣落衣巾」,刻意強調棗花落下的聲音。
「繅車」:繅絲車,抽絲工具。繅,把蠶繭浸在熱水裡,抽出蠶絲。
「牛衣」:蓑衣之類。這裡泛指用粗麻織成的衣服。《漢書·王章傳》「章疾病,無被,臥牛衣中。」宋程大昌《演繁露》卷二《牛衣》條:「案《食貨志》,董仲舒曰:貧民常衣牛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然則牛衣者,編草使暖,以被牛體,蓋蓑衣之類也。」此處指賣瓜者衣著粗劣。(暗示雖然旱情解除,但連續的天災仍然讓農民生活困頓。)
落下的棗花灑在作者衣巾上,耳邊傳來紡織車繅絲的聲音,接者又見到披著牛衣的小販在古柳樹下叫賣著黃瓜。
同時點出季節於初夏,從唐李履《送陳章甫》的詩句:「四月南風大發黃,棗花未落蔭桐長。」及張括《相和歌辭 ,讀曲歌五首》的「郎去摘黃瓜,郎來收赤棗。」可知「棗花」「黃瓜」分別是夏天的植物和蔬菜。
下片記事。
「酒困路長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門試問野人家」
「酒困」:是酒後睏倦。
「路長」:表示已走過很長的路程,而離目的地還很遠。
「漫思茶」:想隨便去哪兒找點茶喝。漫,隨意。因為很渴,想隨便喝些茶,所以不管哪戶人家,都想去敲門試問。
「試問」兩字表示並沒有什麼命令隨從去索要,而是自己親自去敲一家老百姓的門,客氣地詢問。
「野人」:農夫。
軟草平莎過雨新,輕沙走馬路無塵。何時收拾耦耕身?
日暖桑麻光似潑,風來蒿(ㄏㄠ)艾氣如薰。使君元是此中人。
「軟草平莎過雨新,輕沙走馬路無塵。何時收拾耦耕身」
頭兩句寫道上所見風景,預為第三句的隱逸之思埋下伏筆。
「軟草平莎過兩新,輕沙走馬路無塵」
使用了觸覺與視覺,描繪縱馬道上所見清新怡人的田園風光,久旱逢甘霖,經雨洗禮的路上,草是「軟」的、沙是「輕」的、空氣是「清新」的、路是「無塵」的,東坡對農村景色的極力美化,其實也是表達對官場爾虞我詐的失望,間接暗示身處官場卻能「超脫塵俗」,保有「無塵」的高尚人格。
頭兩句除了展示作者眼中清新的農村風光之外,也間接暗示出其內心因為降雨而使旱災解除的輕鬆感,與民休戚與共的太守,在求雨得雨,得解農民久旱之際,自然鬆了一口氣。
「何時收拾耦耕身」
「耦耕」:指兩人各持一耜(古時農具)並肩而耕。
利用外在(仕)的「自我」和內心(隱)的「本我」進行內心的對話,透露出自己仕與隱的矛盾。
東坡曾言「我即淵明,淵明即我」,可知躬耕田園是其嚮往的心靈歸宿(此時歸隱之心仍屬刻意)。
「過雨新」點出久旱得雨,呼應「徐州石潭謝雨」,表明了使君縱馬馳騁的時間是在「喜雨」之後。「路無塵」則呼應「道作五首」,說明道上所見之景。
王國維所謂「一切景語皆情語」上片先景後情。
「日暖桑麻光似潑,風來蒿艾氣如薰。使君元是此中人」
「潑」字寫出了雨後陽光下的桑麻葉的光亮,像潑了水一樣,展現了鄉村景物的清新,也表達了東坡愉悅的心情。
春日的照耀之下,田野中的桑麻欣欣向榮,閃爍著猶如被水潑過一樣的光澤;一陣暖風挾帶著蒿草、艾草的熏香撲鼻而來。
東坡何以要「收拾耦耕身」呢? 原來就是結尾的「使君元是此中人」!
此句用論語的典故,《論語注疏,微子》「長沮、桀溺耦而耕,孔子過之,使子路問津焉。」「耦耕」意為「並耕」,長沮、桀溺是春秋末年的兩位隱士,兩人因世道衰微,隱居 不仕,東坡化用長沮、桀溺「稱而耕」的典故,不僅表現出東坡對農村生活的熱愛,同時也將政治環境的惡劣,自己仕不得意,身處官場無奈又矛盾的思想委婉表達出來。
上片先愉悅後惆悵,再轉下片的歡欣,最後歸結於歸耕田園的領悟,思想情感的變化 起伏跌宕,一波三折。
前面四闕詞花了很多筆墨描寫農村風光,但主旨卻在於這些景色帶給東坡的感觸,「使君元是此中人」不僅點出全文主題,更是五首《浣溪沙》組詞的主旨所在。於篇末點睛,表達歸田退隱的思想。
下篇預告:東坡清麗舒徐代表作之一《永遇樂 明月如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