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坡詞(26) - 帶酒衝山雨
方格精選

東坡詞(26) - 帶酒衝山雨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raw-image
前情提要
東坡擔任徐州知州兩年,朝廷令東坡改任湖州。東坡離開徐州前往湖州任官,第三次遊歷恩師歐陽修所建的平山堂,有感而發,寫出自己對生命的體悟。

元豐二年(西元1079年,44歲)三月,移知湖州,四月到任。五月,送劉寺丞赴餘姚,作《南歌子》。

南歌子
帶酒衝山雨,和衣睡晚晴。不知鐘鼓報天明。夢裡栩然胡蝶、一身輕。
老去才都盡,歸來計未成。求田問舍笑豪英。自愛湖邊沙路、免泥行。

「帶酒衝山雨,和衣睡晚晴。不知鐘鼓報天明。夢裡栩然胡蝶、一身輕。」
「衝」:冒著;這裡指冒雨趕路。
「和衣睡晚晴」:傍晚雨後初晴的時候,不脫衣裳睡著了
「不知鐘鼓報天明」:沒聽見傳更報曉的鐘鼓,指睡得很熟。
「栩然」:活生生地。
《莊子,齊物論》: 昔者莊週夢爲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ㄑㄩˊ)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爲胡蝶與?胡蝶之夢爲周與?

「帶酒衝山雨」,流露出與現實正面對抗的心態,使得「和衣睡晚晴」增添了一份衝突後的落寞與疲倦。而夢裡一句是刻意遺忘現實,才能得到的輕鬆,並非參透莊周虛實真幻的境界。

「老去才都盡,歸來計未成。求田問舍笑豪英。自愛湖邊沙路、免泥行」
「求田間舍」:謂只知買田置屋,爲個人利益打算,沒有遠大志向。
《三國志。魏志 陳登傳》(劉)備曰:君 (許氾)有國士之名。今天下大亂,帶主失所,望君憂國忘家,有救世之意。而君求田問舍,言無少採。是元龍(陳登字) 所諱也。
「免泥」:不會沾著泥濘。

「老去才都盡,歸來計未成」兩句,其悲憤之情充斥字裡行間,所謂「求田問舍笑豪英。自愛湖邊沙路、免泥行」蘊含著與現實不合的情緒,強作開脫語,非真能達觀也。

此詞似曠而實豪,意氣未平

東坡到湖州任,按例,進謝上表

...伏念臣性資頑鄙,名跡煙微,荷先帝之誤恩,擢置三館;蒙陛下之過聽,付以兩州(密州、徐州),非不欲痛自激昂,少酬恩造,而才分所局,有過無功。伏遇皇帝陛下天覆群生,海涵萬族,用人不求其備,嘉善而矜不能,知其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養小民, 而臣頃在錢塘,樂其風土,魚烏之性,既自得於江湖,吳越之人,亦安臣之教令,敢不奉法勤職,息訟平刑,上以廣朝廷之仁,下以慰父老之望。...

不料這篇表文,也會惹禍。

宋朝的諫官制度,為防大臣專權,所以定制諫官皆由皇帝親自選擢,不由宰相薦舉,於是臺諫的地位,就超然獨立,不但有權糾舉大臣,並且可以隨時彈劾執政。朝廷更許諫臣「風聞言事」,說錯話可以不負言責,鼓勵言論。

元豐年間,王安石已經二度罷相,神宗以吳充為宰相,當時天下所希冀的宰相是在洛陽編修資治通鑑的保守派司馬光。改革派新黨因害怕神宗啟用保守派,因此想方設法要打擊保守派的潛在勢力。

元豐二年六月二十七日,由監察御史何正臣首先發難,上劄論蘇軾到湖州任謝上表中,有「知其愚不適時, 難以追陪新進;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養小民。」指為「愚弄朝延,妄自尊大。」又說:「一有水旱之災,盜賊之變,軾必倡言歸咎新法,喜動顏色。軾所為譏諷文字,傳於人者甚眾,今獨取鏤版而鬻於市者進呈。」

繼起者,亦為監察御史的舒亶,進劄子說 :「臣伏見知湖州蘇軾進謝上表,有譏切時事之言,流俗翕然,爭相傳誦,忠義之士,無不憤惋。」用以激怒神宗,陷蘇軾於「大不敬」的殺頭之罪。

李定奏請先罷蘇軾知湖州的現職,並請差員追捕,神宗批令:「御史臺選牒朝臣一員,乘驛馬追攝(追捕)。」

御史臺將要派人赴湖州逮捕東坡,在京的王詵(ㄕㄣ)最先得到這個消息,立刻派一幹僕赴南都通知蘇轍,轍即派人往湖州通知哥哥,讓他有個準備。王詵後來在本案中落了一個「洩漏密命」的罪名,成了僅次於東坡的第二號人犯,他若不是駙馬,恐亦難免牢獄之災了。

七月二十八日,東坡被捕。在前往京師的過程中,東坡自度未來禍不可測,又恐連累親朋好友,不如投江自盡。但吏卒看守甚嚴,苦無脫身機會。一日,至長江邊,東坡想趁休息的時候投江自盡,被吏卒拉住。從此吏卒將這欽犯看守更緊,東坡求死亦不能也。

鮮于侁(子駿),時為揚州太守,東坡此案發生時,有人勸他將與東坡往來的文字,即速燒掉,以免後患,子駿說:「欺君負友,吾不忍為。 」八月初,東坡押解至揚州,子駿獨求見一面,但為臺吏所拒,悵然而歸。再次路過平山堂下

八月十八日,下獄。

為了羅織罪狀興此文字獄,御史臺人在收集東坡詩文下了許多努力,東坡詩文也因此得以完全保留下來。御史臺就其兩個月酷烈的勘問後,作成「勘狀」,類似現在的起訴書。宋制,一般罪犯,只問三代,而東坡一進臺獄,首即訊問五代 ,並問有無誓書鐵券,但只有死囚才如此問法。

「誓書鐵券」乃皇帝頒與功臣享受某種特權之鐵契,左頒功臣,右藏內府,取券合之,推其功而赦減其罪。

有一獄卒梁成,極富仁心,東坡的日常生活,他都非常幫忙。東坡看他誠懇,託他道:「軾必死,有老弟在外,我寫成兩詩,託你送給他,以當訣別。」梁成安慰他道:「學士必不致如此。」軾說:「假使我萬一獲免,則無所恨,如其不免,而此詩不能送到,則死不瞑目矣。」梁成慨然接下。

兩首詩,冠以長題曰:「予以事繫御史臺獄,獄吏稍見侵,自度不能堪,死獄中,不得一別子由,故作二詩,授獄卒梁成,以遺子由。」

聖主如天萬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百年未滿先償債,十口無歸更累人。
是處青山可埋骨,他時夜雨獨傷神,與君世世為兄弟,又結來生未了因

柏臺霜氣夜淒淒,風動琅璫月向低,夢繞雲山心似鹿,魂驚湯火命如雞。
眼中犀角真吾子,身後牛衣愧老妻,百歲神遊定何處,桐鄉知葬浙江西。

東坡入獄後,杭州父老感念這個好官,為作解厄道場,祈禱神靈保佑他平安無事,東坡深受感動,自以為生不能再至杭州,希望死後能夠葬在西湖山上。

梁成將此二詩,秘藏枕內,到東坡出獄時,送還說:「還學士此詩。」東坡抱頭伏案,自不忍讀。

蘇軾被逮赴獄,蘇轍即上書皇帝,乞納在身官以贖兄罪。
王安石的弟弟王安禮,時任起居注官,日與皇帝見面,曾進諫營救。
神宗的祖母光獻太皇太后曹氏,數度告訴神宗放了蘇軾。
其他為東坡此事奔走的不計其數。

神宗聽多了毀謗蘇軾的話,心中不能無疑,但他相信凡人做了錯事,心裡總有愧疚,不免恐懼,這種深內心的罪惡感,亦必將有焦躁不安,言行失常的形跡,流露於外,若能一切坦然,即是問心無愧之人。他又想,一個喜歡抱怨的人,身陷獄中,必多怨言,所以到了必須決定處分時 ,神宗就祕密派遣一個小黃門(宦官)去獄中察看蘇軾的動靜。

東坡日後回憶:某被逮繫御史獄,審理畢,案已奏上。一晚,夜鼓打後,某方就寢,忽見一人排闥(ㄊㄚ ˋ)而入,投篋於地,就席地枕篋而臥,四更時分,某熟睡中,被人搖醒,他連聲道:賀喜學士,賀喜學士! 我轉側間,問是怎麼,他說:安心熟寢就好。 此人即匆匆挈篋而出。 後來我才知道,獄案結奏後,舒亶這幫人還在皇上面前竭力攻訐,非欲置之死地不可,而皇上卻並無深罪之意,祕密派遣一個小黃門來 ,察看某起居情狀,適某熟睡,鼻息如雷,他就以所見馳報皇上,皇上顧謂左右道:『朕知蘇軾胸中無事者。』

七月,「烏臺詩案」。八月,下獄。 十二月,具獄定讞,責授檢校尚書、水部員外郎、充黃州團練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簽書公事

「烏臺詩案」,烏臺,即御史臺。蓋西漢時御史府庭院植柏樹,常有烏鴉盤居其上,因名柏臺,或稱烏臺。

以下節錄東坡日後在元祐年間,為避謗乞外,回憶此事的前因後果
《杭州召還乞郡狀》
先帝眷臣不衰,時因賀謝表章,即對左右稱道。黨人疑臣複用,而李定、何正臣、舒亶三人,構造飛語,醞釀百端,必欲致臣於死。先帝初亦不聽,而此三人執奏不已,故臣得罪下獄。定等選差悍吏皇遵,將帶吏卒,就湖州追攝,如捕寇賊臣即與妻子訣別,留書與弟轍,處置後事,自期必死。過揚子江,便欲自投江中,而吏卒監守不果。到獄,即欲不食求死。而先帝遣使就獄,有所約敕,故獄吏不敢別加非橫。臣亦覺知先帝無意殺臣,故複留殘喘,得至今日

下篇預告:東坡抵達黃州。

avatar-img
江海昇的沙龍
94會員
141內容數
過去在求學的過程中,魏晉南北朝的歷史總是被極短的篇幅帶過,而介紹不外乎魏晉南北朝是個分裂又黑暗的時代,因此士大夫開始清談,結果導致亡國。直到後來接觸了魏晉南北朝史,才發現原來以前學的是那麼的偏頗。此系列文章的目的之一,便是想讓大家了解魏晉南北朝其實是非常有趣的一段歷史。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江海昇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1. 別黃州 2.《西江月 點點樓頭細雨》、《滿庭芳 歸去來兮》
1. 自省的東坡 2. 快哉亭的由來 3.《滿庭芳 三十三年》、《水調歌頭 落日繡簾卷》、《鷓鴣天 林斷山明竹隱牆》
1. 東坡侍妾朝雲 2.《臨江仙 夜飲東坡醒復醉》、《黃州快哉亭記》
1. 別黃州 2.《西江月 點點樓頭細雨》、《滿庭芳 歸去來兮》
1. 自省的東坡 2. 快哉亭的由來 3.《滿庭芳 三十三年》、《水調歌頭 落日繡簾卷》、《鷓鴣天 林斷山明竹隱牆》
1. 東坡侍妾朝雲 2.《臨江仙 夜飲東坡醒復醉》、《黃州快哉亭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