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圖.1:culture 與「文化」二字的橋接分析】
cult:c 代表 cross,而 cross 有「交叉」之意,即轉換漢字「文」下方的交叉線符號「乂」;u 約略形聲漢語「與」或代表 Germanic 之 und (意思與 English 之 and 相同) 或象徵漢字「聯」或 unite (聯一體) 之意;l 代表 line,表示漢字「文」上部的橫線符號「ㄧ」;t 約略形聲漢語「點」以轉換漢字「文」頂部的ㄧ個點狀符號「丶」,也可能代表 point (點)。此處 cult 合爲表達「乂與(聯)ㄧ丶」即代表漢字符號「乂一丶」三個符號組合的「文」字。《說文解字》記載「文,錯畫也。象交文。凡文之屬皆从文。」,可知漢字「文」的確有 cross-line-drawing (交錯線作畫) 的本意,後來也衍生出紋樣、紋理、文字、文章等含意。
ture:t 約略象徵漢字符號「匕」;u 約略形聲漢語「與」或象徵漢字「聯」之意;re 約略形聲漢語「人」及轉換「人」的偏旁符號「亻」。此處 ture合爲轉換「匕與(聯)人(亻)」即代表「匕亻」二個符號組合的漢字「化」之意。《說文解字》記載「化,教行也。从𠤎从人,𠤎亦聲。」(P.S. 但此符號「𠤎」可能是對應類似 English 之 change 一字的拼音文字之起音纔產生的寫法,也是漢字「七」的變體符號,其發音類似漢語「叱」的起音。也就是說,早期漢字「化」可能有一種發音是類似 change 或是此處的 ture。然而,更早期的漢字「化」中的符號「匕」不像是「𠤎」形,而是與另一個人形符號呈 180 度顛倒的抽象人形符號,這個由二個人形符號互相顛倒又並列的漢字「化」的字形結構從殷商甲骨文字體中來看會比較清楚。有些殷商甲骨文中的人形符號在後世演化爲符號「匕」,例如漢字「比」在甲骨文中也是兩個同向且靠近的人形符號之組合。),而此處 ture 之發音的起音也接近漢語「𠤎」甚至是漢字「七」的起音,KK 音標多記爲 [ tʃ ] 。此外,此處 ture 也可能詮釋爲「teach 於履」的語意、幾乎完全吻合《說文解字》關於「化」字的解釋 --「教行也」,因爲「履」正好也有「行」的意思。……然而,「教行」是什麼意思呢?……個人認為,其實後世也搞不太懂,所以纔會出現「教化」一詞,把「化」字的定義「教行」中的「教」字又和「化」字合併在一起使用。這種情況,就像我們可能不太清楚「麗」字是什麼意思,於是在使用「麗」字時,很少單獨使用,而是大多造出「美麗」、「華麗」、「豔麗」等詞彙。但是,若是以漢字「化」的內涵及其古音韻可能近似 change 來看,此處「教行」或許就意通 changing (change之名動) 之意,也就是 change 一字的動名詞形式,只是將 -ing 轉換成漢字「行」(即 ing = 點人oJ = ㇀亻偶亅= 彳二亅= 彳亍 = 行),和後世「教學」、「教育」的「教」字可能沒有太直接的關係。
cult + ture 省一個 t = 乂與一丶 + 匕與亻= 文 + 化 = 文化 = culture,直譯即「文化」。
此外,若從《說文解字》的「化,教行也」之定義來看,culture 可能也有「文教於履」即相當於「文教行」的古意,也可能有「文教於禮儀」或「文教於禮義廉恥」的內涵 (此時字尾 re 可能同時約略形聲漢語「禮儀」或「禮義」及「廉」並通過「re = 耳E = 耳丨三 = 耳lㄧㄧㄧ = 耳L丶丶丶= 耳乚丶丶丶= 耳心 = 恥」轉換漢字「恥」),又可能通過「culture = 口聯立土羊連eat = 咅土羊連食 = 培養」(其中第二個 u 通過字母本音約略形聲台閩語「羊」的 yïú 式發音 ) 轉換漢字「培養」之意,此時就和 cultivate 一字的其中一種意思「培養為作」及 cultivation 一字的其中一種意思「培養為作之名」的含意類似。
另外,English 之 cult ㄧ字多被解釋爲與 worship (火熱信仰、火熱信服、火熱之好僻、文化好癖) 相關,可知 cult ㄧ字似與「固執至」、「專而致力」、「狂熱至」、「固於一端」的含意相關,這使得 culture ㄧ字也可能帶有「故有質理」、「故地質理」、「固有織理」、「俗化文理」(此時 cul = 谷聯人 = 谷亻 = 俗,ul = 匕人 = 匕亻 = 化,t 視爲代表 text、texture,re 形聲漢語「理」)、「俗化質理」、「俗化文質理」、「隔地質理」、「固化執性」、「狂熱質性」等含概「信仰」和「習俗」的內涵在其中,而此處的字尾 -ture 也可能有「質理」、「織理」、「質性」(性質)、「質本」(本質)、「特質」、「特色」、「特性」、「執性」甚至「文理」、「文質」、「文質理」、「紋理」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