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影評|這部「難看」在哪裡?

〈貓〉影評|這部「難看」在哪裡?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雖然我沒有看過〈貓〉的音樂劇,但以我看別齣音樂劇的經驗,我推測〈貓〉的電影幾乎是把音樂劇的模式整套搬過來。各路對〈貓〉電影的評價幾乎都是負評,但就我觀看的感受,是覺得沒有這麼難看。

那麼?到底為什麼會負評這麼多呢?

以下取風傳媒報導中提到的一些點來討論:

(與音樂劇比較的部分,由於我沒看過,就先跳過)


🐱人類臉龐與貓科身體的奇異結合🐱

〈貓〉電影版

〈貓〉電影版

〈貓〉音樂劇版

〈貓〉音樂劇版

我個人看到的時候是覺得融合得很自然,但會有這樣的聲音,我覺得應該歸咎於恐怖谷理論。

恐怖谷理論 (Uncanny Valley) 是一個關於人類對機器人和非人類物體的感覺的假設。森政弘的假設指出,由於機器人與人類在外表、動作上相似,所以人類亦會對機器人產生正面的情感;直到一個特定程度,他們的反應便會突然變得極為負面。哪怕機器人與人類只有一點點的差別,都會顯得非常顯眼刺眼,整個機器人顯得非常僵硬恐怖,使人有面對殭屍的感覺。可是,當機器人和人類的相似度繼續上升,相當於普通人之間的相似度的時候,人類對他們的情感反應會再度回到正面,產生人類與人類之間的移情作用。(取自維基)

恐怖谷曲線

恐怖谷曲線

也就是說,〈貓〉電影版沒有像音樂劇版給人明顯的裝扮感,反而電影版越講究融合得「自然」,就越讓角色們成為「無限接近人類的非人類」。

於是,恐怖谷就發生了,許多觀眾便對這種人不人、貓不貓的生物產生了排斥、不舒服的感受。


🐱影片使用特效後製貓的毛髮,卻讓劇中角色維持人類體態🐱

這一點,其實〈貓〉是想用一種藝術表現的形式呈現,它希望用人類的動作來表現「貓和人類的相似之處」,再用貓的裝扮來告訴你「現在角色扮演的不是人,是貓」。

其實,我們可以試想另外兩種情況,大概能比較理解這樣的安排。

第一,直接用貓的動畫演出:

這樣的呈現方式,不是會變成和音樂劇風格大相逕庭的卡通版,就是會變成〈獅子王〉真獅版那樣的動物星球頻道。

我想不論是哪種,下場都是會被罵翻。

第二,完全用人類體態演出:

以藝術風格來說不是不行,但我想對大多數觀眾而言,大概一段時間過後,就會忘記那些角色其實都在扮演貓了。就算角色頻繁做出貓的動作,我相信也會有「是沒有經費治裝嗎?!」「這樣感覺很詭異」之類的罵聲出來。

簡單來說,其實這則負評的癥結點,應該還是要回到前一點——貓毛結合得太自然,觸發了恐怖谷。個人猜想,提出這點的人,應該是感覺到了不舒服的感覺,卻不知道問題事實上出在哪,才提出這個批評的。


🐱Comscore票房分析師德加拉貝迪安 (Paul Dergarabedian) 告訴《好萊塢報導》:「雖然美國電影分級制度將它歸類在PG等級,但它不像闔家觀賞的電影。感覺更像一部藝術類型的音樂劇電影。」🐱

這點我覺得是最中肯的批評。(雖然我不知道為什麼藝術類型的電影就不能闔家觀賞XD)

我看過幾則對〈貓〉電影版的負評,抨擊的都是「不合理」的部分,就像上一點提到的貓毛加人形。

但仔細看,就會發現,那些全都是某種藝術表現形式,是用意象的方式去表達想表達的概念,這時當然就會把合理性放到比較次要的位置。

舉例來說,要說最大的「不合理」——要說話就好好說話,誰會用唱的啊?

放到現實,動不動就唱歌,當然很不合理,但〈貓〉是音樂劇啊!批評這點不合理,就像批評偵探小說怎麼動不動就死人一樣,說著玩無所謂,會想認真地批評,大概只代表你不是這類型作品的客群吧。

只能說,在看類型電影前,建議還是先搞清楚這類片大致上會是什麼型態。若是第一次觀賞該類型電影的人,可以當作實驗這類型電影合不合自己的胃口,但就還是先不要肆意批評了吧。

不然,就會像有人批評動作片裡的男女主角戀愛戲怎麼那麼少?我想看他們的戀愛戲啊!!這樣真的只是緣木求魚,請選擇愛情片來看吧。

avatar-img
靜水的沙龍
1會員
7內容數
分析電影的各個面向,帶你從細節再次認識影片。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靜水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賺了許多熱淚,甚至有人出了電影院還無法回復情緒。到底為什麼這部片會那麼好哭?我們可以從故事和架構兩部份來一探究竟。
本片推薦由大人陪伴小孩觀賞,不是因為殘酷,而是因為小朋友雖然應是看得懂大致的脈絡,但仍可能會有點看不懂。 〈兔嘲男孩〉的主角是二戰時期的德國小男孩。但不是個普通的小男孩,是對納粹和希特勒抱有憧憬的小孩男孩。主角喬喬(羅曼.格里芬.戴維斯飾)甚至有個長得和希特勒一摸一樣的幻想朋友(塔伊加.維迪提飾)。
〈鋒迴路轉〉除了由拍攝手法成就了它的詭計,故事意圖討論的議題也挺有意思。 本片主要討論的,便是「善人做錯事,是否和惡人做錯事一樣罪無可赦呢?」 這個議題其實一開始就在鋪陳,但直到特羅姆布雷一家討論「非法移民是否值得同情」,這個議題才悄悄浮上檯面。
〈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賺了許多熱淚,甚至有人出了電影院還無法回復情緒。到底為什麼這部片會那麼好哭?我們可以從故事和架構兩部份來一探究竟。
本片推薦由大人陪伴小孩觀賞,不是因為殘酷,而是因為小朋友雖然應是看得懂大致的脈絡,但仍可能會有點看不懂。 〈兔嘲男孩〉的主角是二戰時期的德國小男孩。但不是個普通的小男孩,是對納粹和希特勒抱有憧憬的小孩男孩。主角喬喬(羅曼.格里芬.戴維斯飾)甚至有個長得和希特勒一摸一樣的幻想朋友(塔伊加.維迪提飾)。
〈鋒迴路轉〉除了由拍攝手法成就了它的詭計,故事意圖討論的議題也挺有意思。 本片主要討論的,便是「善人做錯事,是否和惡人做錯事一樣罪無可赦呢?」 這個議題其實一開始就在鋪陳,但直到特羅姆布雷一家討論「非法移民是否值得同情」,這個議題才悄悄浮上檯面。